170寇准与澶渊之盟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
  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地出兵侵扰北方边境。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太后又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准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就在旁边。寇准假装不知,他对真宗说:“谁替陛下筹划迁都计策的?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神明威武,文臣武将又很团结,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听了寇准的意见,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寇准特别强调,宋真宗必须亲临前线。宋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没有信心,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有病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准让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在寇准的督促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北宋时黄河将澶州城一分为二。宋真宗车驾到达澶州南城。
  这时辽军已抵达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寇准对高琼说:“太尉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准与高琼一同去见真宗。高琼对真宗说:“臣直言也是死,不说也是死,与其到事情发生时丧命,不如今日直言而死。今天只要陛下离开京师一步,那么整个天下就要改朝换代了,士兵们都是北方人,家小都在京师附近,若京师不保,他们都会回乡保护妻小,到时有谁肯护送陛下,即使近如金陵,陛下也到不了。您现在只能立即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呵责高琼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会写写文章就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挑衅,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什么不写一首诗让敌人撤退呢?”说完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当真宗的黄龙旗出现在北城楼上时,城下兵民欢声雷动。真宗象征性地到北城巡视一番后,又回到南城行宫,让寇准留在北城指挥作战。
  这时辽军来到北城墙下,正中间捧出一员番将,骑着一匹达马,弯环踢跳。寇准看那番将时,怎生打扮,但见:
  戴一顶三叉紫金冠,冠口内拴两根雉尾。穿一领衬甲白罗袍,袍背上绣三个凤凰。披一副连环镔铁铠,系一条嵌宝狮蛮带,着一对云根鹰爪靴,挂一条护项销金帕,带一张鹊画铁胎弓,悬一壶翎批子箭。手拿梨花点钢枪,坐骑银色拳花马。
  那番官旗号上写的分明:“大辽主将萧挞览。”寇准看了,与诸将道:“此番将不可轻敌!”言未绝,威虎军头张瑰以三弓床弩射出大箭,萧挞览额头中箭身亡。辽军士气大落,萧太后辍朝五日后决定和谈。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而且杨之已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议和,寇准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主张。
  赵恒派使者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他告诉曹利用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算要百万也可以!”寇准知道后,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如果超过30万两,就提人头来见。”
  经过曹利用和辽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皇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金额,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3根指头,赵恒以为是300万两,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等知道是30万时,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并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不是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寇准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目姣好 ,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给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见到这个情形后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绫,
  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荧窗下,
  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侍妾的诗很是感动,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熘须拍马这个成语说的是丁谓。话说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有一次皇帝问大臣道:“唐朝的酒价是多少?”丁谓脱口答道:“每斗三百。”皇帝问他怎么知晓的,答道:“有杜甫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又一天,宋真宗与贵妃一起赏花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心里很不高兴。丁谓笑盈盈地跑上去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宋真宗见他如此聪明,顿时十分开心。
  丁谓对寇准恨之入骨。一次退朝后,他对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光时,就尽其所有押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罢了!”
  真宗一听很不高兴,怎么能拿朕做赌注呢,万一输了咋办?于是罢了寇准的相,还把他发配到鸟不拉屎的道州。然后,丁谓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坐到寇准的椅子上。
  寇准离开京城那天,大臣们由于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义”为寇准饯行。
  由于丁谓等人挑拨,寇准又被贬到雷州。
  这时丁谓给寇准挖了一个坑。
  却说小黄门拿着再贬寇准的诏书,临行前丁谓递给他一把装在锦囊里的剑,要他抱在怀里随身携带。小黄门何等聪明,手里捧着剑山一程水一程地赶到道州。恰逢午饭时间,寇准正在和同事们吃饭。门卫见小黄门手里拿着剑,以为是来诛杀寇准的,忍不住心如刀割。门卫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潜规则小黄门凡是仗剑来见罪臣,怀里必定还有一张诛杀罪臣的圣旨。而那些罪臣为了保留最后一丝可怜的尊严。多半会在小黄门宣读圣旨前自杀。丁谓的毒计就是想让寇准自杀。但
  寇准算定皇上不会杀他。寇准吃完饭整顿好仪容,来到院子里跪接圣旨,小黄门磨磨蹭蹭来到寇准面前宣读诏书,原来只是把寇准降级发配到雷州。在场的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因为小黄门并没有带来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诛杀令。
  晚上吃饭时,门卫对小黄门格外殷勤,酒过三巡后两个人已经亲如兄弟,门卫说想看看他怀里那把装在锦囊里的剑,小黄门满足了他的好奇心。门卫打开一看,不过是一把普通的剑,没有皇家标识。门卫问他带剑干吗?把人都吓死了!小黄门说他从京城到道州路途遥远,丁大人送他一把剑防身。其实丁谓就是想吓死寇准的。
  寇准作别道州的同事朋友,来到雷州当了一名户籍警。雷州户很少,户籍更少,甚至都不需要治理,天高皇帝远,地广人烟稀,除了台风这里没有什么不安定因素。寇准甚至连个办公室都没有。渔民们自发给老寇圈了一个院子,盖了几间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佛说恶有恶报。丁谓来了,因为和刘太后作对,擅自更改先帝陵寝选址,导致透水事故,丁谓被刘太后发配到比寇准更远的崖州。
  丁谓路经雷州,寇准派人送上一头蒸熟的全羊在州境上迎接他。丁谓想和寇准见面,寇准不肯。听说家僮想要报仇,寇准赶紧关紧家门,等丁谓走远了才重新打开。这正是:
  万事由天莫强求,
  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
  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
  各自回头看后头。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
  “多病将经年,
  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
  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
  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
  无睡对青灯。”
  一年之后,寇准身体不适,自感大限已到,他让家人拿出行李箱,把那个镶嵌着宝石的腰带戴着身上,腰带是当年西凉国进贡给宋太宗,宋太宗留下一条自用,还有一条就赐给寇准。
  寇准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没想到这首诗中的句子“一语成谶”。雷州至海岸只有十里远,而家乡确实离他山万重,路万里。
  公元1023年,寇准客死他乡,他的夫人请求朝廷让寇准叶落归根。家山北望,灵柩自海南途径每一个乡村和城市,当地人都自发设路祭悼念刚正不阿的寇大人。路祭时当地人随手折下挂旗幡的箭竹落在道路两边,在来年长成郁郁葱葱的新竹,老百姓把这些新竹命名为“相公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