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气,但软饭硬吃[快穿] 第291节

  他这样说着,又把知青院说成是他们的“家”。
  好像满大院里都是高头大马的愣头青,外出上工挣工分,而他是唯一的,这样一个漂亮小郎君,在家里做好菜等他们回来。
  陈吉庆他们只觉得头脑七荤八素地发晕。
  就算水鹊炒的菜豆不放盐,他们也会全部吃光的……
  哦不,就算没有炒熟,他们也会吃光的……
  玻璃镜片反射光线,兰听寒目光落在水鹊脚底下意识的小动作上。
  扶了扶镜框。
  ………
  李观梁说的杀秧叶沤秧塘,知青们一开始光听这词,没听懂是什么个意思。
  等到下了地,他们就明白,秧叶实际上是指各种猪草,什么艾叶、野菊、何首乌的藤杂七杂八的,李观梁说这些都可以用来倒到秧塘里沤烂发肥。
  秧塘就是育秧田、稻田,开春就快要种早稻了,过一段就要准备把浸泡萌芽的稻种播到秧塘里。
  所以在这之前,要撒厚厚的一层秧叶,沤烂,肥沃农田。
  杀秧叶不是特别难的活,初春草叶初生,还嫩绿,用镰刀极容易割,刷刷割了丢进大竹筐里。
  满山满田埂的是杀秧叶的好些人,每个人要杀满一竹筐,塞紧,不能有掺水的成分,带到记分员那里称过重才算工分。
  最后倒进撒进秧塘里。
  日头西斜,傍晚雾濛濛下细雨。
  他们准备收工回去,想到水鹊说不定搬着小凳,坐在院里等他们等急了,几个知青的脚步也加快了。
  李观梁还有些事情要嘱咐他们,见他们要走,快步跟上去。
  结果毛毛细雨里,小知青从田埂道上另一头走过来。
  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嫩生生脸上一道灰。
  脚底原本干干净净的白布鞋,沾了点泥巴。
  水鹊眼尾垂垂,好像做错了事。
  闷声闷气地说道:“我、我把饭煮焦了……”
  毛线似的雨,斜飞濡湿了他睫毛。
  第162章 年代文里的绿茶知青(3)
  这样一来,李观梁还得帮忙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他听水鹊的话,以为就是单纯地煮饭串烟煮焦了底,那样最多不吃底下的饭,再把焦味去一去,上面的米饭还是好的。
  李观梁家其实离知青院不远,只隔了一座青石拱桥的距离,顺道去知青院,正好路过自己家菜园子。
  李观梁折了园子里的一根葱,对这些估计没怎么做过饭炒过菜的知青们说道:“煮饭串烟了,要去饭焦味,就用一根约二寸长的葱,插进鼎锅里,再盖上铁锅盖,过一会儿串烟那种焦味就会去除。”
  水鹊听得尤其认真,脑袋点点。
  李观梁顿了顿,盯了会儿他脸颊上那道灰,抬手指了指,提醒:“这里沾灰了。”
  可能是烧火的时候吹火筒,灰在灶膛里飞起来,又不小心抹到脸上的。
  水鹊随手擦了擦,没擦掉,反而将那道灰抹得更加糊了。
  兰听寒从衬衣口袋里取出一方帕子,本来是他预防干活时泥水溅,留作擦玻璃镜片的,放在口袋里一下午。
  现在先用来给水鹊擦了擦脸。
  朗目沉了沉,李观梁收回手,他方才也不知道怎么的,心神一晃,差点想帮水鹊擦去那点灰。
  水鹊仰着脸,凑近兰听寒,紧张地问:“干净了吗?”
  脸颊凑得可近。
  兰听寒都能去数他的睫毛。
  笑眼微眯,兰听寒摊开手里的帕子,“干净了。”
  帕子里灰灰的,人脸上反正是干净了。
  “谢谢。”
  水鹊抿紧唇。
  所以,他刚刚竟然顶着花脸从村东问路到村西来找他们吗?
  难怪他向放工回来的姐姐们问完路,走了还没多远,听到人家笑话他,但是笑声也不是嘲笑,有点嬉笑的意思。
  他难为情,小脸不自觉地绷着。
  李观梁还以为他是在担心灶房里焦饭的事情。
  一边带领着一队知青,继续往知青点走,一边回头安慰水鹊:“鼎锅你估计不熟悉,一开始煮焦饭很正常。”
  这一片的庄稼人,一日三餐煮饭靠得都是鼎锅,又有人叫这个叫鼎罐,做出来的饭叫鼎罐饭。
  漆黑的鼎罐,底部锥形,上面盖一圆铁盖,两边有铁丝耳提手,方便人在灶口提上提下。
  做鼎罐饭,要是一直猛火大煮,火势维持,肯定不好,特别容易烧出又黑又厚的锅巴。
  非得一开始猛火烧起,之后火势越往后越小,不用再额外添柴,烧到余火熄了,锅里的饭水也自然沥干了。
  这时候出来的饭是白花花松软的,整个灶房里全是米饭香。
  李观梁很有耐心,将这些一一和水鹊说清楚。
  当然不单只说给他一人听,煮饭这种事情知青全必须要学会的。
  李观梁想起来自己起初跟上来,想要向知青们嘱托的事情,“记得要到公社里领你们的补贴和票证。”
  公社里每三个月按户按人头,发放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票证。
  他们这几个知青刚下乡,上面还会发前两个月的伙食补助费,每人十八块钱,免得初来乍到的知青们生活陷入困境。
  水鹊说:“下午的时候,罗队长来过知青点,让我去公社领了。”
  他们说着,走了一段路,过了青石板桥,就到知青院了。
  水鹊对其他的知青说:“然后我拿了票证和钱,去供销社的门市部给家里买了油盐之类的回来,米和柴是向村里一个爷爷用钱换的。”
  “那个爷爷还送了我两株丝瓜秧,帮我种到院子里了。”
  难怪。
  其他知青点点头。
  原来这知青院里只有几件家具,灶台都是新起没多久的,他们还担心着没有油盐,水鹊怎么做菜。
  水鹊说完,把各人的补助费发到各人的手里。
  票证每月按户发,他们五个知青在一起凑了一户知青点,是五人生活足量的,算共用。
  水鹊:“一会儿我把票放到堂屋的瓦罐子里,你们要用的时候拿。”
  至于他下午和爷爷换米柴,是从自己那份补助费里出的,所以发到其他四个知青手上,还是每人一分钱没少的十八块。
  李观梁注意到他话里的内容,问水鹊:“给你瓜秧的是哪家的爷爷?”
  水鹊手指又没那么长,指不到人家家门口去,就大概描述了一下,“离这里上去一点,一个走路不大方便的爷爷。”
  知青院在村东,在整个村里是下游的位置。
  他这么说,李观梁就大概清楚了。
  “是黎爷爷,他受过伤,跛脚,走路不方便,当年大洪水,家里只剩他一人,媳妇和女儿都被水冲走了。”
  知青们听了脸上动容。
  水鹊犹疑,“那他还给我们送瓜秧呢……”
  白得了瓜秧,他过意不去了。
  李观梁:“不用担心,他现在是村里的五保户,公社包揽他的衣食住行。”
  他说着,走进知青院的灶房里。
  灶房里大砖灶是年前砌好的,方方正正,三个灶膛对应三口锅,一口大的水锅,一口菜锅,剩下小的是鼎锅。
  碗筷钵子,油盐罐在墙边灶桌上,米缸在墙角。
  就两张小矮凳放在砖灶前,地面撂了两捆干草、一捆木柴和火钳。
  灶膛里的火还有余温,李观梁手里拿着二寸长的葱,要去焦味。
  他一揭开鼎锅的圆铁盖,其他几个知青好奇去看。
  只有水鹊站在旁边,闷声不吭。
  蒸腾水汽在圆铁盖上凝结成水珠,滴滴答答掉在地面。
  李观梁眉头拧紧了。
  怎么说好。
  他用木饭勺铲了铲,底下是又黑又厚的锅巴,上面的米饭却是夹生的。
  陈吉庆在家里经常负责做饭,见状吃惊到后仰。
  兰听寒对水鹊宽慰道:“之后做饭还是由我来吧,烟灰呛人,对你身体不好。”
  他还会用支气管哮喘的病,给水鹊饭煮成这样找个借口。
  水鹊莫名其妙地,剧情进度就涨了百分之一。
  【什么意思啊……】他委屈地和77号抱怨判定程序,【我没有在绿茶,也没有故意为了方便以后躲懒才这样的。】
  他明明很认真按照步骤来了。
  李观梁眉头皱得死紧。
  他是庄稼人,从小拉扯家里,穷苦惯了,锅里这样的,差不多就是浪费了一筒好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