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237节

  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如何在突厥的马蹄弯刀下,守住这座城市。
  第三百五十七章 乡间势族
  庄子外,李善有些感慨的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流,其实在这世上,好心不一定有好报,但善行是最可能得到回报的。
  秋收之后,最开始是贺娄族听李善亲卫提起,主动出人手来砖厂帮忙,之后又听闻李善弃县衙,住驿馆,却要先建医署,消息散布开后,大量村子的青壮都赶来了。
  李善一眼扫过去,仅仅视线之内就有数百青壮,很多都是从雁门赶回来的民夫,听闻李善亲自下田,又聚众抢收,感恩而来。
  “郎君!”贺娄兴舒眼尖看见李善,远远招手。
  李善翻身下马,走过去笑着拱手看向贺娄兴舒身侧的老者,“贺娄公也来了。”
  贺娄善柱笑道:“代县多年未见如此盛景。”
  “过奖了。”
  “绝非过誉。”贺娄善柱摇头道:“明府施以仁政,故聚民心。”
  周围聚拢过来的几位老者纷纷行礼,口中称颂不已,这些都是代县的地方势族,周隋时期也曾入仕,只是在隋唐之际败落。
  贺娄善柱一一介绍,李善虽然有点不耐烦,但还是耐心一一接纳。
  马周冷眼旁观,发现每个老者身后都跟着一两个青年,显然是效仿贺娄家族,欲以子弟相随。
  这些家族在地方上略有权势,但代州是河东门户,而代县雁门又是代州门户,从刘武周、宋金刚到吕崇茂,再到苑君璋,突厥出入雁门少有阻拦,被洗劫了太多次。
  所以这些家族远远不能真正意义上的世家豪族相提并论,马周心想,虽然败落,但在朝中也有些姻亲故旧,打探点消息总是做得到的……算算时辰,应该是打探到怀仁的背景,才会来投。
  李善当然也懂这个道理,各族派遣子弟相随,名义上是护佑明府,有个比较拉的下身段的还口口声声未见如此父母,所以遣幼子守门看户……但这些实际上是在表示对自己的支持。
  一位老者笑着说:“听闻明府喜面食,在下家中正巧有新磨麦粉……”
  “不妥不妥!”李善大笑道:“某可买不起。”
  “哪里敢要明府出钱?”
  一旁的贺娄善柱笑着阻拦,“明府亲力亲为,三千民夫,数十村落,何人不感激涕零。”
  “这些时日,多有村名奉食,或鸡子,或肉食,也有麦粉,但明府下令,一律以粮米相换……听孙儿提过,明府已经亏了不少呢。”
  那老者愣了下,向李善郑重行了一礼。
  李善一笑而过,秋收时期,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要紧?
  这是李善本能的想法,能多收一点,以后就能多吃一口饭,在这样的时代,在这种频受战乱的地方,说不定就是一条人命。
  李善并没有得到回报的企图。
  当然了,马周不这么想……好不容易立起来的人设,好不容易施恩数十村落,三千青壮,现在既然用不着,那就要留着,而且继续施恩,一旦有事,这些都是能派的上用场的!
  李善真想吐这厮一脸唾沫……心真脏啊!
  但李善转头就吩咐了周二郎、范老三,去砖厂帮忙的青壮,每人要么发工钱,要么发粮米……继续施恩啊!
  一行人进了庄子,这儿一个多月前还是一片荒凉,遍地野草,只三四户人家,如今却是欣欣向荣,红砖砌成宅院整整齐齐的排列,道路都修正压平。
  马车、人行道路各不同,有专人负责指挥,虽然人流量大,但显得仅仅有条。
  贺娄善柱眯着眼细想,以小见大……京中消息,李怀仁筹谋山东战事得以封爵,救平阳公主得圣人青睐,没想到理政也颇有手段。
  转了一圈,一行人在一处大宅停下,这儿就是刚刚落成的医署,看见李善,门口的亲卫躬身行礼,护兵恭敬的口称老师。
  众人在大厅内坐定闲叙了几句就告辞离去,不过各人的子弟都留了下来,李善顺手交给了贺娄兴舒管束。
  “这等乡间势族,看似衰微,实则盘根错节,又欲奋起。”马周提点了句。
  李善微微颔首,他知道马周的意思。
  贺娄一族前两辈均有天下闻名的人杰,今日贺娄善柱挑选出来的几个人,虽然败落,但也是有些根基的。
  换句话说,之前这些年,刘武周、苑君璋时常来袭,前者甚至席卷大半个河dtz又时常南下……但从今年开始,先是河北刘黑闼授首,之后高满政举朔州投唐,苑君璋又大败而归,李唐一统天下,对抗突厥的局势已经明朗。
  代县这些势族有意进取……说白了,就是想借李善这个圣人面前的红人,达到子弟入仕的目的。
  天下世家门阀势族,无不如此,没有好处的事,是不肯做的……这关乎一族,不是一人意愿。
  所以,没有利益相关,这些势族和李善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真正融洽……而李善借代县之地奋起,又不可能玩什么民主,或多或少都要借助这些势族之力。
  就像之前的秋收,虽然李善亲力亲为,但如果没有贺娄一族相助是很难完成的。
  “郎君。”
  “石榴来了。”李善随口问:“安置如何?”
  此人是朱氏子弟,朱八的堂弟朱十六,李善取了个石榴的诨名,后来入太医署,被指为护兵之首。
  “大抵仿太医署安置,器具不全,尚在打制,约莫半月完工。”朱十六恭敬的回道:“护兵均住在后院。”
  李善点点头交代了几句,一旦有战事,这些人都是要充当战场急救兵的,担架这种不难制作但很有用的东西需求量不少。
  朱十六小声说:“伤口洗涤……”
  “不碍事。”李善摇摇头。
  李善眼神幽深,和塞外通商是很犯忌讳的事……草原部落以及云州、朔州需要什么?
  铁器、药材、盐、茶叶这些是急需的。
  但这些都是明令禁止出关的货物,就算小批量走私,利润也不高。
  但有一样,利润足够丰厚,而且可以出关,那就是烈酒。
  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去信李世民的原因之一,想在这儿酿酒,就要处置好和京兆杜氏之间的关系,杜淹那个老不死的在族内地位是比不过杜如晦的。
  虽然李渊几个月前下禁酒诏,但实际上一方面效果不大,另一方面主要区域是在关内道和京兆,河东这边影响不大……不过李善给李渊的信中是提到了这件事的。
  李善的视线落在门外,贺娄兴舒正和那些势族子弟叙话……利益相连,我现在不能承诺仕途,但钱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别以为这些势族不重视商贾,不喜欢钱……虽然他们更希望子弟能在朝中谋一个职位,但是丰厚的金钱回报足以让李善能驾驭他们。
  第三百五十八章 马政
  代县的李善紧锣密鼓的在做各种准备,长期计划,短期规划,长期的利益相连,以及可以很快就能看得到的眼前利益。
  代县不能说没有资源,但能让现在的李善撬动的资源却很少,为此,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家底掏出来……这一年多来,凭借各式生意,李善已经有些家底了。
  酿造烈酒,其他的都还好说,但粮食却是要提前囤积的……正巧今年因为高满政投唐,苑君璋两度战败,河东道并未受到突厥的侵袭,秋收顺利,河东粮价并不算高,至少比关内道要低的多。
  李善遣派人手南下,在太原府、汾州、仪州各地购粮,为此还特地写了封信给故交薛忠,河东薛氏是河东三望族之一,主要集中在汾州、晋州两地,帮了李善不少忙。
  此时此刻,承乾宫内的李世民正饶有兴致的看着手边的这封信,瞄了眼对面的长孙无忌,“辅机如何视之?”
  虽然房玄龄、杜如晦更受李世民倚重,但论信任,小舅子排在首位……这是没办法的,清河房氏、京兆杜氏都是世家大族,而洛阳长孙氏自从长孙晟病逝后,虽也颇多出仕者,但也大幅度衰落,唯一的指望就是依附秦王。
  长孙无忌憋了半天才道:“如殿下所言,在哪儿都能折腾!”
  “哈哈哈!”李世民放声大笑,“正是如此。”
  李善在信中描绘了很多……虽然没往深里写,但显然没有临行前李世民交代的……发现不对,赶紧南窜的念头。
  “虽身处险境,仍奋勇前行,不愧少年英杰!”李世民低头又看了几眼信纸,“也罢,由他折腾。”
  长孙无忌微微蹙眉,“此等事……若是有人上告暗通突厥……”
  “怀仁虽然年少,但向来处事精细。”李世民摇头道:“若没料错,当会上禀……”
  话音未落,外间传来敲门声。
  “殿下,圣人传召。”
  “殿下神料。”
  李世民在心里想,从信中来看,李怀仁在代县欲大显身手,但起点却在商贾事上,虽然说巧思妙想,另辟蹊径,但也可以从中窥探此人所好。
  联想起在长安独树一帜的东山酒楼,联想起李善推行的算盘,以及去年洛阳于志宁信中提到的李善计筹粮草事……对了,淮阳王弟还送去大量财物,很明显,李善其人,虽怀仁好义,但对阿堵物颇为上心。
  麾下群英汇聚,房玄龄是尚书令的不二人选,杜如晦明刚执强,理应执掌门下省,不过门下省是三省中唯一设两位长官的,可以以凌敬补上。
  李世民盘算着,其他位置就不太好说了,还需要考虑朝中平衡,如陈叔达、萧瑀、温大雅、杨恭仁等老人,不过李善……倒是能入户部,他日或能为计相。
  走进甘露殿侧殿的神龙殿,李世民不意外的看到了太子李建成和平阳公主,后者出现在这儿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李善身为代县令,上书圣人,必过六部,私下上书,通过平阳公主是最合适的。
  而太子……前些日子的流言蜚语,李渊看似冷眼旁观,实则心中不悦,偏偏李建成不能、不敢也不愿意跳出来自证清白,一种微妙的变化在父子两人中出现。
  当然了,李世民很清楚,父亲并没有易储的念头,今日召太子前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也没有寒暄,李渊径直将信递给了次子,其他两人都已经看过了。
  李世民大约看了看,大致和给自己的信差不多,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郎曾经略河东,以你观之,如何?”李渊神色有些凝重,虽然近年来和次子之间有所隔阂,但他也清楚,论将略,自己虽然是父亲,却是父不如子,所以平日偏袒,但军事上非常重视李世民的意见。
  李世民略一沉吟,干脆利索的回道:“可行。”
  “细细说来。”李渊眉头挑了挑,适才太子言或可一试,而平阳言绝不可行,而次子却言可行。
  李世民这次的回答更为简略,上一句还两个字,这次就一个字,“马。”
  李渊神色微动,思索片刻后微微颔首。
  后世都觉得汉初缺马,天子之驾都找不到六匹同色马,直到汉武帝远征西域之后才渐渐以骑兵称雄。
  宋朝也缺马,王安石弄出个保马法、户马法,坑的无数人家破人亡。
  明朝也缺马,河北之患以马为最,最终刘六刘七都打到北京城附近了。
  但唐朝,是个骑兵称雄草原的王朝,应该是不缺马的……但事实上,唐初非常缺马,缺的让上至李渊、李世民,下至军中将校无不挠头。
  前隋时期就一度缺马,后来贺娄子干经略关西陇右,散民众,以畜牧为事,一度拥马数以万计,可惜后来隋炀帝先是迁都洛阳,之后南下江都,陇右被渐渐恢复元气的吐谷浑所占据侵袭。
  等到李渊于河东起兵,不惜失气节向突厥称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丝帛珍宝从突厥那儿换来了三千匹良马。
  之后李渊攻入关中,建国登基,下令搜罗良马,也不过只有前隋留下的两千匹马,别看唐军往往骑兵败敌,但军中还是以步卒为主,也就李世民麾下有一支杀手锏的骑兵编制。
  李世民的军事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毫无疑问,那支玄甲军是他的杀手锏……这支军队人数并不多,能杀得敌军闻风丧胆,主要是因为这是一支这个时代少有的重骑兵。
  战马上下都披着玄色护具,骑兵身穿黑色铠甲,冲锋陷阵,所向睥睨……这样的重骑兵,没有精锐的战马是不可能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