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 第91节

  王怀玉倒是知道墨家,至于匠人。现在的匠人都是入籍的,就跟军籍一样,一旦父辈是匠人,那就祖祖辈辈都是匠人,除非有特殊情况转换,不然就没有办法改变。
  这样的制度虽然利于管理者管理,但是不利于社会的流通,不管是技艺还是人才,甚至有的会后继无人。
  任何东西一旦垄断就会使大众很难再拥有,王怀玉并不想这样,所以她也一直致力于打破这一个界限,就像岭南的书院,官员衙役的考试。
  “好东西都是要交流碰撞,还能让它迸发出更多活力,更多可能,从而促进社会世界的进步。”
  王怀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创造世界。像一些在如今看来不合时宜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就会发挥出难以想象的生命力。
  王华玉抱着自己的理想,岭南人民看到的则是自己生活的改变。所以他们愿意跟着王怀玉去。
  阔别一年,王怀玉带回了三百多号各种人才,恰好这个时候技术大学已经修建完一部分,王怀玉也不打算再做另外安排了,直接把这几百号人放到书院里面去教授知识。
  这些都是有能力的人,比如能自己制作翻车,知道大齐目前已有的矿物,还有一个就是纯正的农家传人。
  这个农家可不只是种田的人,而是真正有门派流传的,致力于研究改善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比如王怀玉让人研究多年都没有眉目的肥料,农家也研究出了简易的版本。
  王怀玉简直是狂喜,连忙把自己知道的浅薄的关于化肥的知识说给他们听,顺便把岭南这些年来的经验也全部给了他们。
  农家的人拿到资料也是很震惊,没有想到除了他们竟然还有人重视农业,重视是这些看起来肮脏的东西。
  “荣安郡主果然没有骗我们,我们农家跟着他总算能实现我们的梦想了,农家也是治国安邦的门派!”
  这算是千里马遇上了伯乐。农家人奔走相告,争相让自己的师门迁往岭南。
  第137章
  岭南缺的就是这种干实事的人,尤其是他们还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再加上王怀玉的理论,研究简直是一日千里。
  “我的老天爷啊,原来这个化肥能够让粮食增产那么多。瞧瞧这些东西,也就鸡蛋壳难找一点,其他都是大家扔外头当垃圾处理的,这稍微转变一下就变废为宝了。”
  官员衙役们看着山脚下那一块块实验田,沉重的稻穗压得禾苗抬不起头,就算他们没怎么做做过农活,也知道这粮食是丰收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丰收。
  听着他们夸赞的话,负责制作化肥的农家人原本因为种植弯下的腰背,现在挺得笔直笔直。
  “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就是对的,就是好的。旁人都觉得我们农家人和田地打交道,和牲畜的粪便打交道,便觉得我们低人一等。却不知没有我们这些农家人,哪来他们的锦衣玉食?”
  “能让粮食增产是多少百姓的愿望,是多大的功劳,这事足以青史留名!”
  “何止是青史留名,这和神农有什么区别!当代神农。”
  青史留名是多少学派想要达到的终身目的,真正能留下名字的却少之又少。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多少流派纷纷涌现,争鸣璀璨,但能流传至今的又有多少?
  他们农家这些年一直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明明农业是全天下人最需要重视的东西,却是最不为帝王和世家重视的。
  而今终于等来了重视他们的人。
  王怀玉倒是没想到自己凭借这一件事获得了农家的支持。但这也给了她思路,既然凭借农业可以获得农家的支持,那对手工业的重视是不是也可以吸引墨家?
  当下她便将招揽来的几位墨家学者召集在一块,耐心的询问起他们关于岭南发展和手工业的看法。
  相如何练着花白的胡子点头赞赏道:“岭南是我见过最重视匠人的地方,而且岭南已经舍弃掉了匠籍,不管是谁都能够学,学了也能凭借自己的手艺去挣钱,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而且岭南队匠人的待遇极好,我看有衙役开办的商行里就有匠人开办的家具铺,杂货铺等,这竟然是允许了我们匠人自己做生意,真是千古以来头一遭。”
  士农工商一直是不可跨越的界限,他们这些工匠的地位也就比商人好一点点,但赚的远远没有商人多。现在他们的身份却是一样,而且还能自己经营,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当然这些改变可能会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事实也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
  墨家农家都在岭南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希望。
  听到相如何的说法,王怀玉有些得意的笑了笑,不枉费她多年付出的心血。
  “相如先生要是觉得岭南不错,可以把亲朋好友也一起叫过来,岭南如今正是发展的时候,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
  “如果你们对于岭南有任何建议,欢迎随时找我聊一聊,确实可行的话,我们可以在岭南尝试。对于能提出建议促进岭南发展的,岭南也不会亏待他。”
  像相如何这样的人,除了工艺精湛,掌握大齐最先进的技术外,还是熟读经书,传承文化的人。
  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珍宝,既然皇室和世家不懂得珍惜,王怀玉也不介意照单全收。
  相如何点头,“郡主放心,岭南现在的发展非常适合我们墨家,我会传信给门派中人,让他们到岭南来的。”
  不过现在大齐各地纷乱,很多墨家心中有大义者,宁愿留在当地守护百姓,也不会迁移他方。而这些就不是相如何能叫来的,因为这些人在践行他们墨家的理想。
  兼爱非攻。
  王怀玉表示理解,随即带他到岭南的各个工程地去查看,有需要查漏补缺的就查漏补缺。没有需要的就让他提提意见,看看在哪里建造水车,水利工程,挖水井等合适。又或者是他们建设的城墙,房子,水车有什么问题,如果有更先进的技术,也希望他能够教给当地百姓。
  当然这一些都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王怀玉舍得给也尊重他们的技术,相如何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有那么自信的一天,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和先贤的理想能有真正实现的一天。
  看着田间地头半山腰都是各种水利工程,水车,这一些用王怀玉的话来说属于机械的东西。对他们来讲就是墨家机关术。
  这些东西能够发扬光大,并且帮助到老百姓改善他们的生活。相如何感觉到了理想和现实的融合。
  “或许我们原来的方向就是错的,我们在以前经常去游说传播我们的学派,让人家跟着我们学习,但从来没有想过用我们的东西去为百姓改善生活。我们也成了纸上谈兵的人。”
  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只是很少这样去做。或者说他们没有主动的去想墨家的机关术到底能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而现在王怀玉却领先他们一步,把真正理想和现实融合的实践之路摆到了他们面前。
  “相如先生过谦了,你们和农家一样致力于维护百姓的利益,只是你们的想法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自然没有受到当权者的重用。
  但是我不一样,岭南也不一样。这是一块契合你们理想的土壤。现在这里不光是农家还是墨家都能发挥你们学派的优秀思想,为岭南百姓造福。”
  王怀玉说起农家制造的肥料带来的变化。也满是期待的看着相如何,“相如先生精通机关术,旗下弟子更是无数,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肯定能让岭南的科技更上一层楼。”
  王怀玉现在最缺的就是改善农业耕种的条件。不管是琢磨了好几年才发明出来的曲辕犁,还是播种的耧车,还有很多她知道却没有创造出来的农具,都是现在岭南百姓急需的。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种地的时候只有有力的工具,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从耕种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才能投入到其他行业去,让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现在岭南还是农业占大头,未来一百年也将是如此。但是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有限的人手种植更多的粮食,是他们需要奋斗的方向。
  王怀玉将相如何和几个墨家的巨头,放到了刚刚建成的技术大学里,做物理科的教授。
  这个时候他除了单单教授制作机械,更重要的是弄懂其中的原理,并将它用到其他方面去。
  而新选拔出来的那一批学子,今年也从各个县的书院毕业了,此时他们正好18岁,在父母师长的期盼或不理解下,背上自己的行囊奔往平河县技术大学。
  平河技术大学只是王怀玉当时临时取的名字。它真正落成的时候,王怀玉亲笔题了名。
  天工大学。
  取于天工开物,巧夺天工之意。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谓之大。学识渊博,勤学好学,谓之学。这是大学。
  这一所大学寄托了王怀英深厚的希望,它将是撬动岭南,撬动大齐科学的一个启蒙点。或许十年或许百年,她希望这个地方能有一天成为科技的前沿。
  回想自己那个时代,因为科学技术落后而挨打的事情数不胜数。为了这里的百姓不在经受这样的痛苦,王怀玉无论砸多少钱都一定要把这个大学办成。
  医学,化工,物理,农业是最先进驻的几个学科,这些学科的老师大都是从大齐官僚系统中拉来的。尤其是医学,一大半以上是来自太医院。
  工作是由道家和农家组成,他们两个之间相互促进,在对世间万物的研究组合中,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而农家也要和墨家相互合作,制作出此时更符合百姓们需要的农具。
  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杂交水稻的培育!
  农明生到达岭南的第二年,就让自己最有种植经验的师叔农文稻来了岭南,到了这里他们和原来岭南的农官碰头沟通,这不谈不知道,一谈吓一跳。原来岭南的农官已经尝试着将不同水稻培育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这种嫁接的技术在果树中常见。但在水稻中却是他们第一次听说。一时间师叔两人都非常感兴趣。且二人对水稻了解非常深。比岭南当地的农官还要清楚。
  他们是从蜀郡过来的,蜀郡当地的稻种就非常矮小,平时的风难以吹倒,除了产量上不如岭南的,其他都很符合要求。
  岭南的农官看到实物后,简直是两眼放光。
  “这稻子,这径干竟然如此粗壮!便是小一点的台风也不会被吹倒吧?”刘农社痴迷道。
  他已经根据王怀玉的要求做了八年的杂交水稻实验,原本觉得荒唐异想天开的东西,这几年陆陆续续的出了一些成果。虽然只是在稻子产量上有上下的浮动,或者是叶片大小的变化,成熟早晚的时间等这些影响不大的方面。
  但是这给了刘农社信心,让他也相信了王怀玉所说的,只要多加实验,找到更好的母本进行培育,他们总会种出亩产千斤,风吹不倒的水稻的!
  农明生二人第一次接触到杂交水稻的想法,但他们一上手实验一遍,就知道这个是个很成熟的理论,甚至像是已经有人常识过了这条路能走,只是忘记怎么走而已。
  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路上的痕迹找到终点。
  农明生师叔侄两人瞬间沉迷于此,每天和农官一起披星戴月的查看实验田,到野外乡下寻找更好的稻种。
  第138章
  山间的野稻,来自全大齐各地的稻种,这些年在王怀玉的有意收购下已经攒了满满几大罐。有的甚至在试验田里面栽种了不少。
  有了这些基础,农家想做实验就更方便了,加上想要产量的提高,对化肥更加重视。在他们天天催促下,道家的人也是烦不胜烦。但没办法,王怀玉给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他们不得不放下炼丹转而去炼制化肥。
  大学建设好了,先生也从各个地方领域招来,作为第一批学生的苏栋梁背着自己的行囊,站在高大的校门前,仰头凝望。
  “这就是我的大学啊,不愧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校门古朴典雅却刻画了我们那么多个民族的图腾。”苏栋梁感叹道。
  苏栋梁是汉人,但是他的母亲是苗族人,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他见过有相处得好,也见过世代为仇敌的。但是不管如何,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地方会将所有民族的信仰融合到一块。
  然而在天工大学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有各个民族的特色。校门如此,进到学校里面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根据地形地势和学科特色,每一门学科的建筑都不一样,里面雕刻的花纹也不一样。
  就像苏栋梁入学的农科,学院的主建筑楼是小麦,水稻这样的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瑶族信仰的太阳以及壮族的铜鼓。
  书院的服饰也都是统一的。不过不同学科的学子穿着的颜色不一样,像他们农科的就是深青色。既耐脏又显得有生命力,非常适合下地也符合他们的形象。
  对于化学科的就是采用他们道袍的形式,染制成藏蓝色。物理课的则是深褐色,便于他们做实验使用。
  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的特点,校服是统一免费发放,全部由王怀玉个人承担。
  学校在后面也是会慢慢移交给官府,但王怀玉为了确保这一个文化阵地,哪怕是移交了也要保留一半以上的决策权。
  这个大学不管是选址,还是设计找人来建造。以及出钱,选学生,找老师。全部都是王怀玉一手包办的,拥有一半的决策权自然没有人质疑。
  大齐历法七月初一,正上结束夏收夏种的好日子。以往人们忙着出去找工作,忙着开荒办喜事,今天则是忙着在大学门口观看开学典礼。
  天工大学开学,这是平河县乃至整个岭南的大事。在日子刚一出来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满怀期待。
  到了这一天,天工大学门口外,除了拉了警觉线的地方,外面挤得人头攒动,大人小孩嬉嬉闹闹,伸长了脖子,惦着脚往里看。小孩子有的还被大人放到脖子上,尖叫着四处看。
  生意精明的小商贩,这个时候已经是把吃喝玩乐带过来了,就用一个小背篓背着,专往有小孩子的地方去。
  “大哥大姐,糖葫芦咧,我们岭南自己做的蔗糖,甜得不行,要不要给孩子来一串?”
  “水果糖水果糖,荔枝味的橘子味的都有,大姐给孩子来一颗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