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40节

  不过,他面对的是刘皇帝,是执掌天下数十年的一代帝王,是对天下苍生生杀予夺的独夫民贼,利益固然是他行事的准则,但绝不是唯一,有的时候,个人的好恶心情,也能决定一件事的结果。
  比如此时,刘皇帝面对韩德让的恳切陈词,刘皇帝便显得格外冷淡,话也直白:“这些虚情假意的话,就不用多说了,毫无价值。你代表契丹前来,虽曰臣服,却必是对大汉有所求,说点实际的吧!”
  听刘皇帝这么说,即便以韩德让的脸皮,也不免尴尬。这大汉皇帝表现得太犀利了,总是带有攻击性,没有给人一点中庸的感觉,究竟是随性而为,还是已然刚愎自负到一定程度了。
  迅速摒除脑海中的杂念,韩德让犹豫了下,方才诚恳道来:“不瞒陛下,契丹对大汉,确有所求!臣等祈求陛下,能开边禁,再设榷场,让大汉与契丹国民自由贸易,漠北所缺之盐、茶、酒、粮,能不再限制。
  同时,乃蛮人野心勃勃,正在不断壮大,域北室韦也在不断南侵,早晚必有害于大汉,契丹愿与大汉携手,并力抗拒驱逐。”
  “呵呵呵……”听他说完,刘皇帝又乐了,几乎是以一种嗤笑的语气道:“怎么都是契丹对大汉所求,大汉又有何好处啊?”
  “回陛下,契丹愿与大汉盟誓,永远臣服大汉,岁贡不断,永不相叛!”韩德让郑重道:“另,若得陛下怜悯,臣代我王求取大汉公主,结为婚姻之国……”
  “你们倒是好算计,也未免想得太美好了!”刘皇帝冷冷道:“婚姻之国,过去不是吗?该撕破脸皮的时候,何曾留情,该打仗的时候,同样性命相搏,不留余地!
  朕不妨实话告诉你,过去两国相抗时,契丹还有求得一纸和约的机会,如今,你自己掂量一二,漠北有这个资格吗?”
  刘皇帝赤裸裸地表现出一副恃强凌弱的姿态,让韩德让脸色微白。他此前虽然卑微,但实则有些装,始终保持着他的风度,有点为国受辱、甘之如饴的意思。
  此时,在刘皇帝的冷言冷语下,韩德让仿佛丢下了最后一点脸面,五体投地,用力叩首道:“小国不敢恶大邦,臣此来,只求陛下怜悯宽恩,若不准,也只有任由大国,不敢怨言……”
  见韩德让这番姿态,刘皇帝的表情终于恢复了正常,琢磨了片刻,道:“你的来意,朕明白,至于准与不准,朕还需考虑,你退下吧!”
  “臣告退!”对此,韩德让既有释然之感,也有失望之情,但都不敢表现出来,只能乖乖听话,恭敬告退。
  “还有,听说你近来,常游东京,既然喜欢,就多留些时日,好好看看,若是看不尽东京风华,等你回了漠北,岂不遗憾……”刘皇帝又慢悠悠地说了句。
  “是!”
  “契丹……漠北……”待其离去,刘皇帝眉头拧了起来,嘴里喃喃道,显然,他有些纠结。
  良久,刘皇帝恢复了正常,目光再度锐利起来,对喦脱道:“传萧思温!”
  “臣萧思温见驾!”得到刘皇帝召见,萧思温匆匆而来,一到御前,麻利地跪下,动作丝毫不见老迈。
  看着萧思温,刘皇帝也不废话,直接道:“契丹使者的来意,朕是收到了,想必你也有所耳闻。朕给你一个任务,你传达给漠北,想要交好,想要解禁,甚至想要求取公主,朕都可以同意!
  但是,朕也有条件,而这第一个,就是罢免韩德让、耶律休哥等人。称臣纳贡,朕不只图虚名,朕可封耶律隆绪为王,但自此以后,漠北需为汉土,朕可与其自治之权。
  漠北必须接受朝廷官吏入驻,协调管理。漠北军队,必须削减,时时接受朝廷检查,朝廷动兵,需受朝廷征召……
  先这么多吧!”
  “是!臣一定传达到位!”萧思温一边听着,一边琢磨着,心中不由咋舌,这漠北若是同意了,恐怕就真成大汉附庸了,这恐怕比直接出兵征讨好处更大啊。
  刘皇帝则呢喃道:“现在的契丹,朕可还不满意!”
  第225章 《桃兰赋》
  明亮的阳光透过门窗帘幕进入崇政殿内,照在刘皇帝身上,殿中显得很空旷,诸多繁杂的装饰物品都被收起来了,原因是刘皇帝看着不爽。
  随着年纪的增长,老皇帝的脾气也不免多了几分乖张随性,有的时候会对一些细节格外注意,甚至让人感到莫名,皇帝越老越古怪,寻常人也实在把不住他的脉搏。
  比如此时,刘皇帝就命人把御案抬到崇政殿的大门前,而他就坐在门前看书,直接感受着日光的照耀,哪怕额头冒汗,也不在意。有点人虽阴沉,但心向光明的意思。
  当然,刘皇帝是不会受罪的,殿中冰室已然启动,案边放着冰帕,摆着冷饮,还有两名宫娥拿着蒲扇轻轻扇动着,那香汗淋漓的模样,却也可人。只是,老皇帝有些心如止水,也没想着怜香惜玉,只顾自己享受着。
  刘皇帝正拿着一篇文章在读,名为《桃兰赋》这是今年明池文会期间所作,作者是七皇子吴公刘晖以及李煜,两人合作而成。
  明池是东京城内一座普通的湖泊,与汴水沟通,景色虽然秀丽,却无独具一格的风光,不过,刘晖赋予了它特性,连名字都是刘晖取的。从五年前开始,刘晖便纠集了一干博学名士、文人墨客,齐聚明池,饮酒作诗,写文著赋。
  几年下来,在东京,甚至全国文坛,都是声名远扬,一年一度,每到春光无限之时,名士云集,堪为一大文坛盛事。
  这些年,大汉的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尤其在民间,更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诗、词、曲、赋、书、乐、画,各有大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繁荣了,这文化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促进。除了官方会举办了一些文艺活动,民间的各种诗会、文会、音乐会也是层出不穷。
  而由刘晖牵头举办的明池文会,显然属于后来居上,毕竟那尊贵的身份就有绝对吸引力,就代表了成功的了一半,更何况,刘晖在文学上也确实天赋出众,早就名扬海内。
  有才有名又有权,如何不让那些文人墨客望风影从,而几年下来,刘晖的明池文会已经同由皇城司暗中支持的牡丹诗会,并列为东京两大文化盛会。
  至于李煜嘛,这二十多年下来,日子倒也平静,大富大贵没有,却也绝非粗茶淡饭,当初纳降所定待遇,朝廷每年照给,从未背诺毁约,短缺于他。
  甚至于,连自由都重新获取,或许难离京城,但东京城内已可自由通行。家中,还有一个发妻刁氏照顾,相濡以沫,抛开亡国之君的身份,不谈那些惆怅与凄凉,只作寻常人家,李煜的日子还是很不错,朝廷足够善待于他。
  并且,随着这些年李煜所出作品越多,他的名声也是越发大了,当年一首《虞美人》,便引得争相传诵,开封纸贵。而在东京的这些年,也正处于李煜创作高峰期,在其笔下,也着实诞生了一些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那些曾经风光一时占据四方的割据政权,早已湮灭为历史尘埃,也为世人所遗忘。
  而唯一的例外,大抵就是南唐了,原因就在于李煜,在于他的才情名气。世人读其诗文词赋之时,就难免不去感受其心理,考究其来历,感慨其出身,这也是笔杆子带来的影响力。
  而鉴于李煜在大汉文坛士林间的影响力,不是没人就此表示忧虑,认为这种现象很不好,李煜有借词言志、以文喻情之意,有邀买人心、博人同情之嫌,可谓居心叵测,需要镇压。
  提软禁李煜的有,提废他双手的人也有,甚至有直接提议杀李煜的,比如赵匡义。不得不说,若不是刘皇帝实在舍不得李煜之才,也实在不认为他能给大汉带来什么威胁,以李煜这些年积累的文坛声望,换作任何一个王朝,都只有死路一条。
  李煜的诗词太过动情,他的文赋也太过深刻……当然,除了刘皇帝不针对之外,便是七皇子刘晖向来欣赏李煜的才情,经常拜访交流,多予维护,帮助李煜抵挡了许多难以招架的明枪暗箭。
  因此,虽然刘氏灭了他大唐,但李煜对刘晖还是十分感激的,他本身也是个多愁善感之人,容易动情。刘晖举办的明池文会,李煜自然要给面子,并且又作出一篇传诵东京的《桃兰赋》。
  当然,关于刘晖与李煜的交好,也是得到刘皇帝首肯的,这也算是安抚江南士民的一种举措。统一之后,不论是人口、土地,还是经济、文化,江南都大大地对朝廷做了补充。
  而在过去的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南方人才,开始在大汉政坛涌现。早年的时候,或许不习北制,但等他们熟悉之后,顺势而改,其所能爆发的能量,也是惊人的。
  有南方繁荣的经济做基础,南方士人的力量,也自然而然得到壮大,而经济条件越好,就越容易出人才,这也是一个道理。
  良久,看得眼睛都有些花了,刘皇帝方才放下手中的《桃兰赋》,摸着胡子,装模作样地琢磨了下,方才道:“刘晖的文章,写得是越发好了,似乎少了些浮丽,多了些自然。”
  以刘皇帝的鉴赏水平,也实在难以说出什么有水平的评论,从其本心而言,只是觉得,这二人怎么长的脑子,怎么能写出那么优美的文辞来,通篇一千余句,全是骈文,既工整,又不缺气韵……
  “传诏,赐吴公金五十,银百两,蜀锦十缎,另外,把郭永平进献的那盏琉璃灯给他送去!”刘皇帝心情很好,冲喦脱道:“告诉他,能多写出一些传世名作,就是对大汉做贡献了!”
  前面一些年,刘晖是不那么安分的,一心邀名争宠,尤其与南方的一些文臣、降臣走得很近,人也越发浮躁,夸夸其谈。
  后来引起刘皇帝不喜,敲打一番后,也就收敛了,尤其在周淑妃死后,刘晖也一改过去的浮躁,因为好文,也长于著文,也专注于此道上,浸淫其间。
  虽然刘皇帝知道,这个儿子实则还是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也没有太在意,要完全没个念想才不正常。
  看着这篇新赋,嘴里念念叨叨的一阵,刘皇帝再度抬眼,夏日的阳光还是蛮刺眼的,感慨道:“盛夏已至啊!”
  感受着笼罩在身上的热量,刘皇帝不自然地扭了扭身体,冲边上侍立一宫娥道:“朕身上痒得很,你来给朕挠挠……”
  第226章 结束了
  殿庑下,廊道间,太子刘旸迈着稳健的步伐行走,还未至殿门,刘皇帝的声音便飘了过来:“下面点,再下面点,就是这儿,用点力……真舒服,你这小手真巧,真不错……”
  刘旸不由住脚,平静的面庞间流露出少许怪异之色,不过很快恢复从容,再度迈开脚步,一直到殿门外,稍微扫了眼,躬身一礼:“爹!”
  刘皇帝正以一个慵懒的姿态怕在御案上,满脸惬意的表情,明眸皓齿的宫娥正跪在身后,一双纤细的手正温柔小心地在他背上活动着,俏脸泛着红晕,额间也浮现一层细汗。
  听到刘旸的声音,刘皇帝睁开了眼,露出一副惺忪之态,看着刘旸,习惯性地道:“坐!”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在这殿前,似乎没得坐。日头西移,崇政殿前昏暗了许多,处在一片阴影中,刘皇帝扬了扬手,身后宫娥立时停下了动作。
  撑着御案起身,刘皇帝冲刘旸问道:“我这两日,殿前见客,连门都不让人进,是不是惹人笑话了?”
  “怎么会?”刘旸自然不会说实话,但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实话:“臣子们怎敢非议陛下!”
  “你们把大案收回殿中去,再挡在殿门,怕真要为天下笑,以为朕有些癖好了……”刘皇帝起身伸了个懒腰,朝旁边的宫人吩咐了句。
  扭头便向刘旸招招手,道:“你陪我走走!”
  “是!”
  躲着阳光,吹着夏日暖风,父子俩慢悠悠地行走在御道间,大概还是有些热,刘皇帝忍不住把身上那层单薄的外袍脱下。喦脱不在,则由刘旸亲自接着。
  “近来很是忙碌吧!”刘皇帝问道。
  刘旸:“有臣工们鼎立相助,事务虽多,却有条理,儿却是越发觉得从容了!”
  “这才是正理!”刘皇帝露出少许笑容,道:“勤政我是赞同的,但你过去勤奋,事事亲力亲为,却是太累,苦了自己。怎么为政办差,你早已熟悉,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你今后要做的,是驭人。
  当初我让你学习观人、识人,而目的,就是让你在此基础上,学会用人!权在掌握,放手人才,以天下之贤为用,则国家可治!”
  “儿谨记爹教诲!”刘旸认真地道。
  “榆林的事,收尾得如何了?”刘皇帝点点头,问起。
  闻问,刘旸从容禀来:“四弟上报,最后一批军队已然撤还,各归防地,榆林戍防,已然做好安排,四弟推荐代郡公折御卿领军一万,坐镇夏州,继续弹压当地。四弟及平叛之功臣,将于入秋前回朝述职……”
  “总算是结束了?”刘皇帝沉默了下,轻声叹道,但语气中带有少许的疑问。
  刘旸也叹息一声,说:“根据各方奏报,时下榆林,一片凋敝,遍地尸骸,满目疮痍,人口十不存一,不知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如初,甚至可能,永远沉沦下去……”
  “但是,大汉身躯上的一块腐肉,却被彻底割除了,血固然流得多,但人更健康了,不是吗?”刘皇帝顿时道,看着刘旸,语气有些严厉。
  “爹说的是!”刘旸也不慌,平静地点点头,然后继续道:“关于榆林的善后处置,朝中仍有争论,不过大部分朝臣,已然偏向废除榆林道,并对旧有州县进行裁撤合并,毕竟,以当下之榆林,实在难以承担一道建置!”
  “你是怎么想的?”刘皇帝问。
  刘旸直接表明他的想法:“儿也赞同,将榆林地区重新整顿,以便接下来的恢复治理。据张齐贤上报,平叛之后的榆林全境,汉民已不足三万,且以老弱居多……
  另外,党项大部不存,再加上接下来的外迁,可以说榆林党项之患已从根本上解决。但是,那些当地杂胡,在这种情况下却又凸显出来了,朝廷还当加强治理,以免党项之祸重复!”
  “张齐贤是个人才啊!目光长远,一言中的!”刘皇帝问:“他这个榆林布政使有什么办法?”
  刘旸道:“张齐贤提议,一面继续向榆林迁移汉民,充实人口,一面则对当地杂胡进行彻底的编户登记,化为汉民,不再放其自由!以眼下榆林的情况,完全可以实现,即便那些酋长、首领不愿,当此之时,也没有反抗的胆量!”
  “可以!”刘皇帝颔首:“我早说过,除了党项,别再冒出什么其他杂胡,趁着这个机会,把榆林经营成为固土!”
  “是!”刘旸道:“儿以为,时下之榆林,保留夏、灵、盐、银、丰、胜六州即可,其余州县,一概裁撤。原本的官吏,可考核取其才干留任,人口填充,或可从盐池着手,以此吸引外来汉人商民!
  西北的青白盐,天下闻名,有此利在,再有朝廷支持,即便慢些,总能逐渐恢复。眼下,还有一问题,便是整顿后的榆林如何定级,是囊括在一新行政区下,还是恢复当初,直接并入关内?”
  “再并入关内就算了,不需这等反复!”刘皇帝想了想,道:“这样以榆林六州设立巡抚道,属次道级,就以张齐贤为巡抚使,主持六州政事民生。张齐贤是个干才,这些年也做成了不少事,此人可为你今后的宰相,你当善加利用。眼下,再让他在地方上多历来一番,基础打牢固一些,也方便你日后提拔!”
  “是!”刘旸郑重一礼。
  “对了,怀遇在安东已有十多年了吧!”刘皇帝突然想到什么,问起。
  提及此,刘旸脸上也露出少许的温柔,感慨道:“是啊,一晃都十年过去了!”
  “安东很好吗?”刘皇帝嘴里笑骂道:“这么多年,这小子也不知回来看看,倒是怪想念他的。把他召回京吧,在安东历练这么久,可以托付大任了!”
  “是!”对此,刘旸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时至如今,在臣下之中,刘旸只有三个真正腹心相托的人,李昉、慕容德丰以及马怀遇。连慕容德丰在经过山阳的历练后都回京,再把马怀遇放在安东,刘旸心中都有些不忍了。
  “榆林平叛,耗费如何?”点点头,刘皇帝又问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