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当时我们出钱、出枪、出舰队,也出了一点陆军,但是在广阔的欧洲战场上和拿破仑皇帝的百万大军厮杀的军人,很少有说英语的。而我们的联合王国,也没有进行全面的动员,我们只是派出了少量的雇佣军。所以当拿破仑皇帝彻底垮台的时候,虽然欧洲大陆满目疮痍,法国、普鲁士、奥地利、罗刹全都元气大伤,但我们的联合王国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富裕、更安定、更能吸引来自欧洲大陆的人才和资金。
  而这一次,为了让联合王国依旧可以笑到最后,并且承担最少的损失......勇敢无畏的印度人民不惜牺牲一切!这是他们的荣耀,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所效忠的威廉皇帝对他们的期许!”
  “可是印度人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吗?”罗伯特.皮尔问。
  威灵顿公爵点点头,道:“他们当然愿意!我非常了解印度,我在那里呆了很多年,我哥哥还当过印度总督。”
  这位公爵可是个印度通!真正让他飞黄腾达的福地并不是欧洲战场,而是印度!
  他接着又道:“所以我坚信那些印度人坚决保卫自己的国家......我说的是印度的王公和大地主,大约有1000万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印度人。至于其他,不过是人形生物罢了!
  在印度,那些人形生物所创造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会被1000万印度人占有,他们再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交给威廉皇帝,换取皇帝的庇护。如果大明占领了印度,根据他们以往的表现,一定会解放那些人形生物,给予他们人类的地位和土地,让他们可以吃口饱饭。而这简直会要了印度人的命!
  所以,这1000万印度人是坚决和威廉皇帝还有英国站在一起的。哪怕牺牲他们自己的国家,也不会背叛我们。哪怕印度全境沦陷,他们也会带着祖祖辈辈搜刮来的财富来到联合王国或加拿大继续充当皇帝陛下或国外陛下的臣民。实际上,他们才是大英帝国最忠实的臣民。
  有了这1000万印度人的效忠,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印度这个国家会因为承受不了战争的痛苦而背离联合王国......只要我们不抛弃他们,他们就会效忠到底。而他们,就是我们战胜大明帝国最大的两张底牌之一。”
  威灵顿公爵显然想用战胜拿破仑的经验去战胜大明帝国......英国之所以能打败那个看起来战无不胜的法兰西皇帝,就是因为总能花钱在欧洲大陆上找到愿意为了英国的利益而流血牺牲的国家。
  如果没有这些国家的牺牲,很难想象英国人可以单独承受上百万人的伤亡去拖垮拿破仑皇帝。在威灵顿公爵的盘算当中,印度将会扮演为英国拖垮强敌的“肉盾”和“泥潭”角色。所以她是大英帝国的底牌之一。
  而威灵顿公爵说的另外一张底牌当然是逆子回头的美国了!
  不过美利坚逆子可没印度孝子那么听话,毕竟印度是不能自主的——她的独立自主是假的,一切都还在伦敦的控制当中。
  而美利坚这个逆子目前还是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想让他们为了大英帝国牺牲自己,还是得费一番周章的。
  威灵顿公爵心想:“如果印度皇家海军能够打赢突入印度洋的大明海军舰队,也许美国人的胆子会更壮一些......”
  ......
  印度西海岸,孟买附近海域。
  一支庞大的舰队,正沿着海岸线缓慢南下。艘不屈级战列舰,2艘特拉法尔加级战列舰,2艘阿贾克斯级铁甲舰,2艘巨人级铁甲舰和5艘米诺陶级机帆铁甲舰,2艘香农级装甲巡洋舰、4艘默西河级二等防护巡洋舰和6艘惊奇级通报巡洋舰。
  足足25艘战舰,滚滚浓烟几乎遮蔽了天空。如此壮观的场面,让甲板上的英印两国水兵们都激动不已。加上提前离开孟买的3艘新锐的布雷克级快速装甲巡洋舰,整个印度大舰队的主力,除了一群只能在近海转悠的浅水重炮舰外,几乎倾巢出动。很多最近几年才进入印度大舰队中服役的印度人,都兴奋得快要手舞足蹈,甚至期待着可以一头撞上已经冲进印度洋的大明海军编队了......
  不过在旗舰复仇号(就是那艘在纪伊水道之战中被打掉炮塔的君权级,现在已经完成了改装),爱德华.科德林顿海军中将和他的英国籍的幕僚们可没有底下那些印度水兵们那么期待着和大明海军一战,站在海图前的他甚至在祈祷千万别和大明海军撞上。
  是的,最好别撞上!
  这实际上也是纳尔逊伯爵的意思......现在根本就不是和大明海军决战的时候。哪怕正在印度洋里面什么地方晃悠的大明海军编队中没有那两艘可怕的英雄级,他也不想和对方打一场。这次如果不是为了展示印度皇家海军的决心,必须在大明舰队进攻印度洋某地的时候显示一下存在感,他宁愿躲在孟买港口内当存在舰队。
  实际上,印度大舰队的母港从印度东海岸的加尔各答迁到西海岸的孟买,就是为了离大明远一点......可他还是没想到大明海军居然不按常理出牌,没有先打马六甲海峡两侧的印度、荷兰据点,而是直接冲进了印度洋!
  更糟糕的是,由于马六甲分舰队来了个“见敌而逃”,一看见庞大的大明海军编队就躲进了淡马锡港。连盯梢的快速巡洋舰都没派出去......当然了,现在印度大舰队里面最快的快速巡洋舰肯定也没英雄级快,所以跟在大明舰队屁股后面基本就是九死一生,没人敢去干也是正常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