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主要关东、河北、淮北都有产盐地,运输成本低。
  能不能定更高?当然可以,武则天时期食盐最高一斗500钱,是唐太宗时期一斗20钱的25倍。
  到了开元盛世盐价降至一斗10钱,为了敛财,实行食盐专卖后,盐价立即张至一斗110钱。
  唐朝中后期食盐售价也大体维持在200至300钱之间。
  相比于唐朝的敛财手段,高澄那点人头税也只是人家一斗盐的价格。
  这也是他必须恒定盐价的原因,市价是有波动的,谁也不知道在地方诸多势力的勾结下,胥吏们能喊出多么离谱的市价。
  武则天时期一斗500钱,比高澄治下四名成年人一年的人头税还要高了20钱。
  高澄关于盐务的政令一经推出,并未掀起任何反对声音,用市价扣除税额,直接兜售官府商铺,再由官府以市价转售民众。
  这样的行为,谁也指不出哪里的不是。
  薄利多销之下,盐贩们赚得是少了,但有官府这个大客户,不愁销路,而官府为盐商提供这样的便利,若还要反对,用意昭然若揭,无非是想逃税,或者扰乱市价。
  这两种行为都将被重拳出击。
  高澄在四州煮盐,置盐灶2666座,也是他打低盐价的底气。
  百姓们对于恒定盐价的行为更是交口称赞。
  高澄做了这么一件大好事后,也难得放松自己,领着亲卫趁夜应北魏第十五任天子元朗的皇后之邀,往瑶光寺外一处别院互相参禅。
  小高王这样的正人君子肯定是不会进瑶光寺的。
  但一想到元朗年仅19岁便让自己老丈人元亶用棉被闷杀。
  高澄觉得自己身为元亶的女婿,有义务替元朗照顾家眷。
  老丈人造的孽可太多了,六年前一连闷死三个皇帝,19岁的元朗、23岁的元晔、34岁的元恭。
  这些人的妻妾,不都等着高澄这个女婿去赎罪吗?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第二百一十六章 回首过去
  瑶光寺这么一个敏感的地方,身为大魏忠良的高澄,决计是不会踏足一步。
  但里边的人在他的授意下,却可以趁夜悄摸出寺。
  高澄带足了动物肠衣或鱼鳔制成的小物件,怕的就是对方受孕,弄出丑闻来。
  至于这种小物件是谁发明,绝对不是高澄,可能是高隆之给捯饬出来的。
  小高王是真的不争功,也没别的原因,就是那啥之父,难听了点。
  然而真到了地方才发现,这并非一对一的佛学授课。
  “还请大将军怜惜妾身不易,救我等出瑶光寺,妾身愿为奴为婢侍奉大将军。”
  一众二十五、六的年轻妃嫔在元朗皇后的带领下,拜请道。
  这下高澄犹豫了,本打算挑明只做露水夫妻,愿意,他就留,不愿,他就走。
  他不可能将这些妃嫔领进家门,倒不是担心舆论非议。
  再怎么非议,对高澄那臭名声也没多少影响。
  他担心的是后宅不宁。
  听她们自报身份,这些人,不止元朗、元恭、元晔的妻妾,就连曾与尔朱英娥争宠的孝明帝、孝庄帝妃嫔也在其中。
  也对,9年前,孝明帝元诩死时只有18岁,7年前孝庄帝元子攸死时也才24岁,作为妃嫔的她们又能年长到哪里去。
  并不是所有人都跟高澄一般痴迷于御姐。
  都是些苦命人,在瑶光寺里熬过了青春年华。
  现在给这些妃嫔们一个空头许诺,也许能尽享人间欢乐。
  但一贯哄骗下属时,面不红心不跳的高澄,却始终说不了那个好字。
  也许是现代人的良知让他不忍欺骗这些苦命人。
  欲望消退,理智重新占据智商的高地,高澄将这些妇人们一一扶起。
  “诸位所请,澄尽知矣,待将来社稷若有变故,我自会大开寺门,送上一份体面营生,任你等去留,为奴为婢之言,请勿再提。”
  有南朝这么多权臣篡国的先例在,无需高澄细说社稷会发生什么变故。
  “大将军是嫌弃妾身残花败柳?”
  有美妇垂泪道。
  眼看一屋子娇滴滴的妃嫔神色尽皆黯然,高澄不得不解释道:
  “若有此意,今日又怎会来此,诸位要离了这座瑶光寺,将来自有机会,澄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夜色已深,家中妻妾熬煮了糖水等候,就此别过。”
  说罢,高澄转身径直离去。
  望着高澄大步离去,许多妇人大失所望,她们中许多人更想的是进渤海王府,而不是真要离了瑶光寺自己辛苦操持营生。
  瑶光寺虽寂寞,生活却是衣食无虑,养尊处优。
  说到底,还是羡慕本应与她们一般,进瑶光寺苦熬的尔朱英娥与小尔朱,为17岁的权臣生儿育女,依旧享受尊荣。
  况且还听人说那权臣的模样生得俊俏。
  这才怂恿了胆小的元朗皇后出面相邀。
  高澄远离了瑶光寺,却并没有急着回府,先去探视了李祖猗与元静仪,高澄再与诸位侧室相见,最后宿在元明月的院里。
  高澄为了防止后宅争宠,干脆玩起了轮值,每间院里歇一宿,轮着来。
  元仲华养在清河王府,李祖娥留在河北老家,高澄身边还有九名女眷。
  人力有尽时,一时半会不能顾全了,但每天都要一一探望,让她们体会到自己的关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