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从七子夺嫡中杀出了秦宣帝杨槿,却意外的是位铁血君主,时人皆称其有武帝之风,甫一登基,就从平尚书事手中拿到了中军兵权。
  尽管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腐蚀,中军因为不断有底层将士的输血,仍旧保持相当强大的战力。
  启用七十岁的老将陶侃,剿抚并用,快速平定了漕夫叛乱,再南下抵挡荆王。
  再以名将周处之子周玘统两万精锐进驻淮南,稳定帝国的运河动脉,并吸引齐王的兵力。
  拜陶侃、周玘二人的出色表现,在最危险的时候抵挡住了山东和荆襄的猛攻,皇帝杨槿腾出手来,率三万中军精锐北上,以猛将段文鸯为前锋,大破赵王十万大军,一战而生擒赵王杨沐,河北平定,天下震动。
  随后,杨槿携得胜之师南下山东,齐王部众见到皇帝旌旗,纷纷开城投降。
  齐王见大势已去,举家自焚。
  北方平定,南方的荆王杨浩孤立无援,只得束手就降,举家被废为庶人,发配辽北。
  宣帝杨槿不仅遗传了武帝的军事才能,也传承了文帝的治国才能。
  主政帝国二十七年,重新梳理全国土地、人口,裁汰庸吏,抑制豪强,恢复汉朝的陵邑制度,将天下士族豪强迁徙至黄陵,为武帝杨峥守陵。
  黄陵因而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城池。
  种种手段,让大秦的国力再度高涨起来。
  不过此时,中亚也崛起了一个新的帝国——汉国。
  谁也没想到看似强势的夏国会在汉夏争霸中败北。
  当然,汉国胜出也是中亚各国的选择。
  夏国天生的羌人血统,被中亚各地斥为蛮夷,他们将华夏血统看的比天还大,坚信汉国才是正统。
  中亚加上西域一共三十七国,仅仅团结在汉国身边,与强大的夏国反复拉锯了三十七年。
  连萨珊和罗马都卷入其中。
  中亚成了三个文明的角力场。
  直到第三代汉王杨炎崛起,在他的治理下,汉国化经济实力为战争实力,大肆启用河中、西域的良家子为将。
  与其说夏国是败在国力上,还不如说是败在人才储备上。
  在药杀水一战,五千良家子组成的敢死营,披着重甲,提着长槊、劲弩,背水结阵,大破四万夏国骑兵。
  这一战再度刷新了萨珊人和罗马人对秦军的映像。
  原来秦军不仅仅铁骑无敌,步军也如此强悍。
  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被一举打破。
  夏国的士气完全被打没了。
  此后,汉王杨炎乘胜攻入七河流域,招降纳叛,不过夏王一系血脉中羌人的坚韧、剽悍,让他们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率两万帐西迁。
  这一支人马,在西地草原上大杀四方,并在三十年后重建了夏国。
  汉王杨炎如日中天,版图持续扩大,加上不俗的经济实力,成为萨珊、罗马之后的第三强国。
  实力大了,汉国开始寻求更进一步的权力。
  屡次上表大兴,应该效法罗马行东西二帝并立的格局。
  宣帝大怒,欲举兵三十万西征,教训教训这个桀骜不驯的侄子。
  但此时大秦刚刚从虚弱中恢复一点生机,三十万大军从大兴西征,一路将近万里,即便将士受得了,后勤辎重受不了。
  汉国吸收了夏国的七河流域之后,实力已经膨胀到一个可怕的地步,优势兵力,占据地利,以逸待劳,这一战根本没法打。
  因此,宣帝的西征计划并没有得到五位平尚书事的赞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于是汉王杨炎称帝,史称西秦明帝,天山南北,葱岭东西全入其麾下,西域诸国、中亚诸族悉听其号令。
  连昔日的安西都护府也臣服其统治。
  尽管称帝,杨炎对中原还是毕恭毕敬,年年上供,在奏表中依旧称臣,暂时缓和了两边的关系。
  宣帝忍下这口气,专心内部改革,其在位的二十多年加上下一任襄帝执政的十七年,被史书称为宣襄盛世。
  这是大秦的第二个盛世。
  番外4 衰落
  再好的制度,也经不住时间的腐蚀。
  大秦帝国摇摇晃晃的走过一百二十年的时光,宣帝、襄帝之后,帝国又经历了平平淡淡的四位皇帝,到了第十任皇帝昭帝时代,大秦帝国各种矛盾累积,又迎来空前的危机。
  昔日的府兵制、均田制早已名存实亡,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逃户出现。
  中军将士因为得不到土地的封赏,战斗力也在持续下滑。
  地方上的税收不断锐减。
  昭帝五十岁才登基,这位皇帝的传奇经历,也是后世各种小说、演义的素材来源。
  其母莲姬是后宫一个寻常宫女,说来也奇怪,一直不孕不育的平帝用尽各种办法也没让自己妃子怀上,却在一次酒后乱性,播下种子。
  但当时的平元皇后性情猜忌,凡是后宫怀孕的妃子,都会各种莫名其妙的死去。
  莲姬也是一个狠人,惧平元皇后迫害,躲在冷宫之中,整日吃糠咽菜,捉鼠捕鸟为食,熬过了怀胎十月,诞下昭帝杨钜。
  被封为贵妃,并逐渐在后宫内斗中战胜出生名门的平元皇后,被封为平宣皇后。
  将平元皇后陈氏夷灭三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