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更何况两人相差六七岁,韩墨骁去欧洲时,梁今曦应该已经在蒲州接手家业了。
  “别紧张,”梁今曦把他的手掰开握在手里,将被他扯皱的衣服捋捋平,沉声道,“我只认识你的字。”
  韩墨骁平时本就不喜欢和他亲近,此时心里怀疑了一堆,自然更加抗拒,马上就要把手抽出来。
  梁今曦不许他挣脱,将他拖到那面墙跟前,看着正中间的一幅字,脸上依然淡淡的:“和朋友聚会时看到你这幅《西江月》,觉得不错就买了下来。可你这幅字的心境不对,我当时看着还挺生气。”
  他说得随意,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
  彼时梁老爷子刚咽气,梁今曦在北方剿着匪,被刚出月子的家姐梁今昕抓回来继承家业。
  他那时比韩墨骁现在大不了多少,之前读的是军校,压根没过问过家里的生意,根基本就不稳,又没人能教,家族里不少长辈打着其他算盘,堂兄弟们虎视眈眈,外面更是世道炎凉,不少老生意伙伴都转投他人,甚至有人还帮着族亲打起了拆分欣日的主意。
  来不及整理心情,各种事情便扑面而来,他咬着牙撑了两年多,什么手段都用上才把父亲的生意一点点收了回来。
  后来有一回中秋,他和人在蒲江边上聚会,聊起字画收藏,有个人在英国留学的弟弟刚好回家探亲,拿了一副字出来给大家鉴赏,将写字的人吹得天上有地上无,扬言日后必成大家。
  旁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字写得矫若惊龙、是难得好字;也有人说写法过于张狂,和这首词苦寂的意境脱节,还得再练练;更有人不懂字,单说这词和当下的中秋氛围南辕北辙,该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来赏。
  梁今曦心中不屑,如今的人会点皮毛就吹得老高,也不怕别人笑话。听那位弟弟描述,写字的人也不过十七八岁,大抵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能写出什么像样的字来?
  可当那副字传到他这儿、铺在他眼前时,他随便扫了一眼,竟如遭雷击、心如鼓擂,盯着那雪白的宣纸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是一副行草,少年人下笔沉着痛快,行文流畅如飞鸟惊蛇、凤泊鸾漂。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那个时候的韩墨骁是多么意气风发,哪有什么深沉凄婉的想法?写字就为了换英镑去胡花,下笔半点不沾苏东坡的愁思和孤寂,可越是这样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写法,却越叫梁今曦觉得振聋发聩、如鲠在喉。
  大哥殒命沙场,三哥意外被害,父亲又骤然暴毙,留下烂摊子一样的梁家和一双年幼的弟妹等着梁今曦,生生将二十二岁的他从快意恩仇、铁马金戈、以身报国的梦里拽回四面楚歌、兵荒马乱的现实。
  梁今曦曾安慰自己,不过是换了个战场,商场上一样血雨腥风、可以任他驰骋,既然兄长和老子都没了,以后他就是梁家的老子。
  他脱下军装,留了头发,喝咖啡、吃西餐、喷香水,把曾经收藏的宝贝枪械兵器、机甲战车模型都锁起来,学人家买了许多古玩宝贝,摆满一屋子;将自己打扮成老练优雅的时新商人,运筹帷幄、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坐稳了欣日总经理的位子,担稳了梁家的担子。
  谁也看不出他哪儿不好,只当他们梁家祖传了会做生意会管家的本事,今字辈里哪怕把最幺的那个小丫头拎出来,恐怕也能替梁老爷收复失地、继承衣钵。
  可那些不堪说的、无人懂的、被藏匿起来的痛苦、抑郁、不甘、愧疚、孤独却偏叫这幅字全给勾了出来。
  那字写得越张牙舞爪、自由自在,那词里的感伤、悲愤、人生寥落、世道险恶就越是放大在梁今曦眼前,笑他、剥了他的西装指着他说你把你裹在这道貌岸然的假皮套里干嘛呢?内里是这样么?你到底是谁?你呢?
  那一天,25岁的梁今曦被大洋彼岸18岁的白骁用白纸黑字问得哑口无言。
  聚会结束后,梁今曦找那个弟弟高价买下了这幅字,又买了他带回来的其他几幅欧洲画。
  “我还托他留意,以后白骁还有字画出来就都收了,”梁今曦看向墙面上其他的字框,“你当时什么都写,看多了、看久了,我自然认得出那拜帖是谁写的。”
  那个弟弟和白骁并不熟,《西江月》是朋友送他的,梁四爷便说没关系,他再托别人给他收这些新锐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那小孩也是个机灵的,眼看到手的财路就要断,连忙改口说留学生圈子小,他什么都能弄到,尽管交给他就行。
  后来回了英国,他也并不声张,甚至没有刻意去结交白骁,只是暗地里辗转找买过他字画的人买他的作品,自己时不时就去逛逛画展买点稀奇古怪的字和画,隔段时间就邮寄给梁今曦,独吞了中间的大笔差价。
  当然,弟弟并不知道其他的字画都被处理掉了,只有那个叫白骁的人写的字,不管什么字体什么内容,统统进了梁公馆的宝库。
  梁四爷每有情绪、或治疗时太过痛苦,便在那沙发上对字静坐、或铺了白纸自己写,有时候一呆就是一宿。
  看得多了,久了,那天收到那拜帖,几乎就立刻认出来。只是物是人非,他没想到白骁变成了孤儿院的院长,名字也改成了韩墨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