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节

  “盐的事儿呢?”
  祝青君道:“苏县令已经找着了地方,就是制盐的手艺还差着些,没什么利润。都写在里面了,我画了个图。”
  祝缨点了点头,有没有利润的不打紧,能自己做就行。
  既然都写了,她一会儿看看就行了:“这些都留下吧,你们呢?家里怎么样?”
  祝青君就说老师他们都很好,江娘子家的小姑娘满地跑,之类的。项乐也说家中还好,除了自己的儿子不认识自己,被吓哭了。
  祝缨道:“你离家太久,是我耽误你啦……”
  项乐忙说:“不追随大人,也是这般的。商户人家,哪个不是一走就离家多日的?我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追随大人之后,他们的生活总比我小时候强得多了。”
  他的母亲还问了女儿的归宿之类。这个项乐不打算跟祝缨提,大人不近女色,心无旁骛的,说这个事是真没意思。且看妹妹的样子,也没想给人做妾。害!就招赘算了!
  祝缨道:“这件事我记下了。你们一路都辛苦了,先去休息吧。”
  两人都退下,祝青君去找苏喆等人,项乐去找妹妹。
  留祝缨在书房里拆信。
  每个人都写得特别的厚,花姐写了二老的生活、别业里的大小事务,又写“小江住习惯了,帮了我很多的忙,别业里也只有咱们几个人知道衙门是怎么办事的,别业内几个管事,只能算勉强。只能边干边摸索。学生们越学越好,有些担心以后自己没有什么能教他们的,耽误了孩子。”
  这也是没法儿的事,别业的底子薄,如果能多给她哪怕一年的时间住在别业,必与现在不同。祝缨惆怅。
  张仙姑叮嘱的就多了,衣食住行,样样都说,还说自己养了一笼鸡,每天都现拾鸡蛋来吃。最后说“别给家里省钱”。
  此外祝大、小江等人都有书信,小江写“大理寺应该能用得着验尸的经验吧?我又整理了一些。本来我还担心令姐心软,不能狠下心来惩罚不良立威,她倒做得不坏。”
  祝大则问祝缨什么时候能回来团聚。连侯五都捎了两张纸,说自己会看好家的。
  苏鸣鸾则详细地写了舅舅们惹事的过程,与祝青君说得差不多。
  苏鸣鸾写了自己的感悟:不能由着他们这么作!我如今常常从睡梦中惊醒,因为梦到了有一天我们扩张得太顺利了,下面的人太自信,每个人都想分到一个寨子当寨主。可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怎么可能人人满意?
  可是人人趋利,一旦尝到了甜头就怕停不下来了。或许因为我是女人,没有什么退路,一旦遇到挫折,我会承受更多的责难,所以我不能冒进。但是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没有特别的好的办法。能想到的只有从一开始,就刹住这股风。
  但是这样又会把所有的“自己人”都限制在这一点点的地盘上,就容易内斗。实在不行,就只好让想斗的人出去斗,死一死,消耗一下了。
  就很愁!
  只有这封信让祝缨沉思,苏鸣鸾说的,她早就想到了、看到了。不但是外五县,整个天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勋贵子弟越来越多,食利者越来越庞大,对外扩张总有个极限,停下来就兼并,再接下来就是民不聊生,然后就是动乱了。
  路果与喜金其实是凭直觉选了一条在他们的处境中能选的“正确的路”。
  祝缨把这些信放到一边,又看祝青君和项乐带来的报告。其中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她有心理准备的——差不多各项情况都有所下滑。没有了刺史的强有力的支持,下滑是肯定的。能维持就不错了。
  当然也有好的地方,祝青君说,梧州、吉远府的感觉比别的地方都好,男女和乐。姑娘们识字的比别的地方都多,有管事的女人,女工也多,女人们不像别处那样会避人。别业的人口增加的一个来源竟然是一些跑过来“避祸”的人,其中很多是女子。祝青君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舒展。
  又写别业的事现在主要是花姐在管,别业内仓储丰盈,只有一些口角、打架的摩擦,目前还没闹出过人命。下面的小寨里倒有两桩凶杀,但是小江给破案了。“庄丁”打猎打人都是一把好手,也很听话,侯五对他们按时训练。巡逻得都很上心,且很尊敬祝家人,没有发现所谓壮丁无视老两口和花姐等人的“以下犯上”的情况。
  祝缨暗道一声惭愧,害!她在京城就干着“以臣挟君”的勾当。
  项乐主要写了内三县的情况,此地如今已是吉远府了,但是他们还是习惯称之为内三县。内三县开荒的情况不错,人口也多了不少,项乐还写了一府三县的官员情况,官声如何之类。又去官学看了看,最后说“可惜府里的番学没了,不过朱大娘在别业又开课收徒,番学里的医学部仍在,各家又送子弟到别业,仇文不上山,苏灯情愿到别业授课,又收了二十个学生教授原本的课程”。
  要是我现在还在别业就好了!祝缨心想。
  祝缨将这些字纸都收拢好,依旧放到箱子里,盖上箱子,手指敲着箱盖。
  做大理寺卿,官儿升了,可能做的事比当梧州刺史的时候少多了!
  祝缨有一种申请外放的冲动,至少在地方上,她能说了算。
  她最终压仰住了这种冲动,转而给南方写了几封信。先是对别业的事务进行安排,再三叮嘱,不可冲动“兴兵”,家底子薄,没个人统筹容易把自己给耗死。让家里人别担心自己,自己在京城稳一稳,会相机给别业一个交代的。让家里人都保重身体,不用给京城送钱了,她有。
  再写信给苏鸣鸾,说她担心得有理,不但梧州这样,山下也是这样的。所以她现找的路子就是耕织之外,再添一个“工商”。成不成的,试行起来感觉也还凑合。以后再出现问题,那就再去解决!凡事不能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好在咱们都还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孩子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写着写着觉得全是股王云鹤的味儿。放下笔,自己也笑了。
  既然写了,就将要写的都写完,还得写信安抚一下喜金等人。再回山雀岳父一封信,老头儿听说祝缨给他儿子林风也弄了个官,特意致谢。祝缨也不客气地回信给他派差:盯一盯喜金和路果两个人。
  还有郎锟铻,告诉他,阿发年纪太小了,再长大一点她再看看吧。不管怎么样,她都会代为谋划的。
  诸如此类。
  …………
  写完信,祝缨特意又派了祝文带上两个人,又携两箱皇帝赐给她的东西,再添一些金帛之类,凑了一船的东西,往南方送去。如今是九月,即使遇到各地刺史进京河道拥挤,他们在十一月末也能到梧州了。
  正好能赶上那边准备过年。
  上两年都是家里给她送东西,今年也得她给家里送些东西才好。
  打发走了祝文,祝缨便开始清点祝青君和项乐带回来的“南货”。项家这些年背靠着祝缨委实发了一笔财,虽不是过年,又打点了一些东西给祝缨送过来。
  此外又有张仙姑给准备的很有特色的灵芝、南方的草药、水银朱砂之类,又有大量的果脯、蜜饯。祝缨将这些东西看了看,从出拣出一些,分了几份,命往几处人家送去。
  只有刘松年家是她亲自去的,拎了朱砂等几样,刘松年更喜欢梧州的甘蔗纸和土布。
  接下来,她依旧是上朝、办公。
  这一日,刚散朝,祝缨走在回大理寺的路上被一个人拦下了,祝缨先开口,道:“李兄?”
  李彦庆抬手为礼,对她说:“打扰了。”
  祝缨还了半一礼:“这是有事?”
  “是,有事相求。”
  “不知是什么事呢?”
  李彦庆道:“是有一些鸿胪寺的事情想请教的。”
  “这边请。”
  祝缨将他请到大理寺,先对大理寺的人说:“还照昨天安排的来。”然后带李彦庆去了自己的房里,请他坐下。
  李彦庆接过了茶,道:“祝兄知道的,安德公主又薨了,此外还有一些事,沈少卿忙得不可开交。可今年外番又多了起来,他们没赶上年初正旦恭贺陛下,如今倒有几个接着了陛下登基的消息想来道贺的。我想请教一下往年都是怎么办的。像这样特殊的情况,祝兄有什么指教吗?”
  祝缨听他没说冷云,就知道这也是“春秋笔法”。冷云比骆晟强些,但也不是一个可以闭着眼睛追随的主官,做他的下属如果想做事,得自己动脑子。便将自己之前做的合盘托出。使节之外的商贾安置,连同赵王旧邸的用处之类,都给李彦庆讲了。李彦庆感慨道:“祝兄真有管仲之才!”
  “这可过奖了!”
  “要是客气,我就拿别的贤人举例了,唯有管仲与兄神似。”
  祝缨道:“那我就见贤思齐吧。”
  两人一笑。李彦庆道了一声谢:“不打扰兄的正事了。”
  祝缨将他送出了大理寺。
  鸿胪寺最近是真的忙,外番不一定必得在年底的时候到京赶正旦朝贺。但是,很多人会留到这个时候,朝廷也会特意安排一些外番在正旦的时候给皇帝充场面,李彦庆现再就担着这个差使。
  而随着先帝的离世,老一辈的人也前前后后地死了不少。安德公主之后没几天,阮大将军一病不起。皇帝派了御医去看他,回来说要不行了,皇帝又将压箱底的咒禁师也派了去,仍旧是不见好。
  不少人都盯着阮大将军的位子,一时之间往阮府探病的人络绎不绝。阮大将军自知不起,口述了一份遗折,让儿子代笔,信中推荐了钟宜的儿子钟玮接任此职。此外,又对来探病的郑熹说:“死后若能如先前的陈相公一般,我也瞑目了。”
  郑熹会意,握着他的手说:“放心。”
  他把阮大将军的遗本带回来给皇帝,皇帝看了钟玮的名字,眉头微皱,不置可否。钟玮是钟家人,先帝的人,他不是很喜欢。
  郑熹只作自己不知道此事,只等阮大将军咽气,为阮大将军也求一个陪葬先帝。
  然而禁军大将军的人选,郑熹却不打算支持钟玮。他与钟玮也没什么交情,他更希望能够推郑侯的一个旧部。
  另一边,卫王也找上了皇帝,试探地问皇帝:“禁军干系陛下安危,不可不慎,但又不能不尽早定下来,陛下心中可有人选了?”
  皇帝问道:“依你怎么着?”
  卫王道:“还是自家人更放心。”
  “唔。”皇帝点一点头。
  卫王道:“安王叔家的四郎,您看怎么样?”
  皇帝还是含含糊糊地,没有拿定主意。卫王见状也不再催,转头说起安德公主又走了,临走前放心不下儿子。皇帝接这个话倒是很快:“你记一下,等他满了孝,告诉我。”亲表弟,得安排上!
  卫王道:“好。”
  两人又回忆一回年轻时和安德公主相处的事,卫王轻声道:“她比安仁温柔,所以不那么显眼,可也是咱们的骨肉至亲啊!”
  皇帝赞同地说:“你说的对。”
  两人又说一些旧事,卫王方才告辞。
  到阮大将军的丧事办完,也没见皇帝再提补这个位子的事儿。王云鹤突然有了一股不妙的预感!
  他的预感是非常对的,此时,皇帝正把祝缨叫过来,问她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时悉接任大将军?”
  这就属于为难人了!
  祝缨道:“此事不在政事堂会不会同意,而在……他能调得动禁军的骄兵悍将吗?”
  就时悉的经历而言,看不出来他有这方面的本事。祝缨拜访过施鲲,拿着点儿南方土产跟他分享,顺便问了问他对时悉的评价。驸马学了一个月的挖坟,在有施鲲指挥的情况下,干得不错。
  工程与战争在调度上有其相似之处,禁军,至少现在时悉玩不转。
  皇帝沉默了一下,然后说:“旁人,恐怕也不合适。”
  祝缨道:“事关陛下安危,慎重一些也没坏处。至于驸马,您信得过他,又有心栽培他,不妨先将他安排到禁军里,降大将军一等,他先干着,您再看看?干得好了,您也有理由提拨他。”
  皇帝仰着脸想了一想,道:“倒也使得。”
  禁军六个将军里有一个倒霉蛋是周游的上司,由于受周游事件的牵扯,他被贬了,正好这个位子皇帝就给了自己的女婿。铁了心的想栽培自己人。
  政事堂对这个任命无可不可,卫王在一边极力支持,祝缨只当自己是根柱子,琢磨着等会儿去找姚臻聊一聊。
  第344章 送走
  散朝之后,人潮渐渐地散入到各个衙司之内,祝缨移动脚步与姚臻往同一个方向走。起初,不远不近地走着,将近吏部的时候,发现卫王也在往同一个方向走。她稍放慢了一点脚步,却见卫王直奔姚臻而去。她再不迟疑,脚尖一拧,换了个方向慢慢地踱回了大理寺。
  将一天的事务安排完了,她随手写了个公文,让赵振拿去找吏部的郎中:“这件案要调两个犯官的履历,你去吏部抄了来。顺便看一看,姚尚书正在做什么。”
  赵振去了一回,又抱回来两件公文,先把公务交割了,再说自己的见闻:“卫王殿下与姚尚书关起门来聊了许久,我抄完了两份公文他们才出来。两人神态很亲近,姚尚书一直看着卫王笑,对卫王作揖。两人互相拜托。穆侍郎后来出来了,大声说了两句怪话,姚尚书的脸当时就拉下来了,卫王殿下一笑而过。”
  “说什么怪话了?”
  “姚尚书会拜新庙,可惜庙小了点儿……之类的。”赵振小声说。
  “卫王走了?”
  “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