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老李看了他许久。
  路昭也不怕他看,就睁着亮晶晶的、清澈而又无所畏惧的眼睛,同他对视。
  老李轻轻叹了一口气,自嘲一笑:“好吧。我虽然在年轻人身上跌过很多跟头了,但我还是愿意再相信年轻人一次。”
  “德阳县是个偏僻的打渔小城,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肯努力、肯吃苦,但因为太穷了,有时候也抠抠搜搜,有时候也无理取闹,十分难缠。”
  “不过,只要你认真去同他们做工作、为他们谋出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一定会收获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他看向路昭,微微一笑:“欢迎你来,我的同志。”
  第106章
  老李带着路昭,开始了在德阳县四处奔波的日子。
  他并没有把自己见解直接讲给路昭听,而是带着他到处去走,让他自己去看,自己去总结。
  只等到要各样数据的时候,就带着路昭冲到各个单位,要人家单位的各年度工作总结、年度报表。
  这种内部资料,各家单位哪会传播到外面?即便老李清楚个中门道,直接找到单位一把手,说干了嘴皮子,描绘各样政绩成果、未来蓝图,依然花了不少时间精力,才拿到了部分数据,有的单位还对重要内容作了模糊处理。
  但有这些,足够路昭写出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
  他将精心完成的报告封好,走单位的机要交换渠道报送首都,给方先生的几封信笺也投递到了邮局。
  在等待上级回音的日子里,路昭便继续跟着老李,把德阳县下辖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落都走遍了。
  许多村落十分偏僻,光是来回路上就要三四天,到了村里调研还得花上四五天。
  路昭每次出去都背着包,带着干粮和水,一出门就是半个月。
  经改局的其他人一开始劝他,叫他别这么辛苦,看看各单位的报告也就够了,何必亲自跑一趟。
  可后来发现劝不动,他们也就歇了巴结路昭的意思,有时候看见他背着包跟着老李匆匆出门,就笑着说一句。
  “高材生又去乡下搞研究呢。”
  这些带着淡淡的嫉妒、讥讽的言论,路昭并不是不知道。
  可是他不在乎。
  他早不是以前那个唯唯诺诺、在意别人看法的内向乡下穷小子了。
  他在首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遇上了孙教授、方先生这样的良师,遇上了宋悦、王志这样的益友。
  他们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把他改造成了一个内心坚定、不轻易为外物所动的人。
  他只是风雨无阻地出发,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记录和思考。
  他厚厚的、崭新的笔记本已经用了大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村落的交通情况、发展水平、走访村民收集的困难等等。
  走完这些村子,他花了大半年时间。
  最忙的时候,他甚至连给方先生写信的空闲也没有,而且这里的交通太不方便,错过一次寄信,就得再等一个月。
  这时候他才稍微理解了一些,也许方先生是真的工作太忙了,或是去的地方太不方便,才一两年都没有给自己回信。
  等到翻过年来,春节一过,上级的正式文件下来了。
  由经济改革委员会牵头,联合州府澄阳市,以及德阳县直属的德裕市,成立专项帮扶小组,负责帮扶建设德阳县的交通基础工程。
  德阳县各单位收到这个红头文件,看到里头的具体分工、任务安排、时间节点,惊得眼珠子都掉了出来。
  竟然要在五年内,把游离在交通要道线路之外的德阳县,串到州内州外的重要交通线路上。
  要知道,德阳县之所以偏僻不便利,地理上就是有天然劣势的。要是它位置好、地势平坦、方便修路,州里市里的领导也不是傻子,能拖这么多年不修吗?
  这个靠海的小县城,位于澄州东侧海岸线,一处向海上凸起的半岛上。如果州内的交通主干线要把它连上,就得绕一个三角,比起直行要多费不少功夫。
  再加上德阳县本身地势不平,是丘陵地貌,修起路来还得在山上绕来绕去。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州内州外的主干线,都没有把它连上。
  可是,纵使县城再小,它也住着二十来万老百姓,这二十来万人也和其他地区的百姓一样,盼望着过上好日子。
  总不能因为地方偏僻了一些,就把这里的老百姓抛弃吧?
  而且这里是半岛,海岸线长,便于发展渔业,等路修好,肯定能起来一批船老板。
  路昭在报告里,详细地写明了修路之后的产业规划,这些都是老李早就在做的事。
  他只是一直缺一个机会,好在他终于等来了路昭。
  看到上面的文件发下来,贴在单位的公告栏里,这个两百多岁的老头戴着老花镜,凑在玻璃窗前仔仔细细地看。
  路昭在他身后笑着说:“师父,我们这大半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老李把老花镜取下来,抹了抹眼睛:“你是大半年,我可是几十年呀。”
  路昭微微一愣。
  大半年的相处下来,他早已知道,老李是个知识渊博、脚踏实地的人,无愧于老牌大学生的学识背景。
  这几十年来他游走于德阳县各个单位,想尽一点微薄之力帮助德阳县发展起来,可最后只落得在经改局坐冷板凳的下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