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大唐 第318节

  “那一年是大同二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前的南梁时期,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在嵩山的一处石洞中面壁九年,顿悟佛法至理,开创出中原禅宗一脉,修成金身。”
  “在那之后他并未留在嵩山,而是感悟到大乘佛法有缺,欲西行寻找灵山,求取大乘佛法中最关键的三藏真经,好补全禅宗,弘扬佛法。”
  “然而他在行至洛水之畔时,便遇毒蛇而亡,功亏一篑,尸首被在葬在了熊耳山中,可叹西行之愿,最终却未能踏出中原。”
  李道玄立刻反问道:“不对呀,达摩金身有成,神通必然非同凡响,怎么可能会被一条毒蛇咬死?”
  三乐神色凝重道:“因为他遇到的不仅仅是毒蛇,还有一个人。”
  “什么人?”
  “曾经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如今的摩罗。”
  第398章 只履西归,由佛入魔
  听到这句话,李道玄等人皆心中一动。
  怪不得像达摩这样的高僧,竟然会死于毒蛇之口,原来真正的凶手,是摩罗。
  老天师出声道:“原来如此,当年我曾听师父讲过,达摩神僧于嵩山面壁九年,当时有宵小不愿看到其证道,便故意下毒,结果达摩神僧毫不畏惧,一连服下几十种穿肠剧毒,最后不仅没有死,反而精神灿灿,修成金身!”
  “当时我就很疑惑,几十种剧毒都奈何不了的达摩神僧,为何会惧怕一只毒蛇?现在看来,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
  李道玄点点头,同时转念一想。
  菩提达摩乃是中原禅宗之祖,还修成了金身,法力之高,恐怕已在阳神境之上,踏入了仙神之境,即便如此,竟还栽在了摩罗手中,可见对方确实深不可测。
  三乐继续道:“菩提达摩死于摩罗之手,但摩罗也并非没有付出代价,他受了重伤,自那之后休养了数十年,直至隋末之时,才又出来搅动风云。”
  李道玄心中一动,怪不得在隋末之前,找不到摩罗教活动的痕迹,原来那时候的摩罗被达摩所伤,处于蛰伏状态。
  “大师,那此事与摩诃又有什么关系?”
  三乐的目光十分复杂,叹道:“这就要提到摩诃遗诗中的第二句了。”
  “偶遇江上僧,误结菩提缘?”
  “正是,它偶遇的江上僧,便是达摩,至于所谓的菩提缘,指的是,达摩死后留下的不坏金身。”
  李道玄灵光一闪,他突然想到了什么,惊声道:“难道摩诃的金身,就是当年达摩的遗体?”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很多事情就都能解释清楚了。
  为什么摩诃明明并无高僧的心境和德行,却偏偏有着浩瀚的佛力,有着无数佛门弟子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金身。
  因为摩诃根本就是李代桃僵,窃取了达摩毕生苦修的成果!
  果不其然,三乐点头道:“李小友猜得不错,当年菩提达摩在洛水上和摩罗交战,重伤垂死,这时一条毒蛇顺江爬了过来,将其彻底咬死,那条毒蛇,便是宿于玄水之中的摩诃。”
  “而后摩罗突发奇想,他将那条毒蛇的魂魄抽出,转移到了达摩的金身遗体中,企图培养出一个厉害的手下,并为其赐名为摩诃,在梵语中寓意为无量、大的意思,显然摩罗对其寄予了厚望。”
  “可惜摩诃虽然偷来了达摩的金身,却终究不如达摩,他境界滑落,苦修数十年,最后也不过只是阳神之境。”
  到此摩诃的跟脚来历已经全部讲清,李道玄恍然大悟,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之前难以理解的细节。
  比如为什么摩诃的金刚法相会生有两面,一面慈悲如佛,一面邪恶如魔。
  比如为什么对方的金身如此坚硬,却偏偏有些畏惧他袖里的小白蛇。
  现在看来,怕是因为达摩最终死在了毒蛇口中,因此他的金身遗体,才会留下破绽,被毒蛇所克,可谓是一饮一啄,皆是天数。
  太真突然笑道:“怪不得这世上有只履西归的典故,看来当年宋云看到的达摩,并非是真正的达摩,而是已被毒蛇附身的摩诃。”
  所谓只履西归,指的是在达摩死后,东魏使臣宋云,在从西域返回洛京的途中,路过葱岭,看见达摩赤着双脚,一手持锡杖,一手持鞋子,正往西域而去。
  他回京后将此事禀告给皇帝,文武百官都很震惊,因为达摩早已死去,不可能出现在怱岭。
  后来皇帝命人挖开达摩的坟墓,发现棺材中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只鞋。
  这便是只履西归的由来。
  三乐叹道:“摩诃虽然占据了达摩的金身,但对他而言却并不快乐,因为他日日夜夜都能听到某种梵音,那是达摩的执念,为了化解执念,他才想完成达摩的遗愿前往西方灵山寻找三藏真经,但跋涉二十年,都未曾寻到踪迹。”
  “最后他在那萦绕于耳、日夜不休的诵经声中渐渐变得痴狂,一个无拘无束的蛇妖,竟然开始读起佛经,其实他并不喜欢佛经,只是那样做会让他好受一些。”
  “再后来,他彻底失去了自我,堕入了达摩的执念之中,他发下大宏愿,即便找不到三藏真经,也要将佛法弘扬于天下。”
  太真突然问道:“对你们佛门而言,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三乐苦笑道:“女施主说笑了,摩诃继承了达摩的金身和执念,却并没有继承达摩的修养、学识、气度、胸襟以及悲天悯人的胸怀和精湛的佛法,如何能承下如此沉重的执念?”
  “因此他才被称为邪佛,行事不择手段,已然堕入魔道。”
  李道玄想起摩诃和其弟子的所作所为,不禁点头,的确,虽然他的目标是为了弘扬佛法,但所作所为,却早已严重背离了佛法。
  当年佛祖为救一只被老鹰追捕的鸽子,不惜割肉喂鹰,慈悲之心感动世人,而摩诃倒好,完全视人命如草芥,从突厥到长安,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他的梵音蛊惑而死。
  能发大宏愿者,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内在修养和胸襟格局,如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
  若是空有神通而无心性,那很快就会在重压之下迷失自我,走入极端。
  “好在摩诃临死之前,终于放下了执念,才有了最后那四句,梵音九十载,痴梦作无边。今朝孑然去,婆娑数三千。”
  三乐双手合十,轻轻一叹。
  李道玄微微一怔,他想起了摩诃死前的最后一句话。
  “三乐,我念了九十年佛经,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当年那些柔软的淤泥。”
  ……
  他心中有些唏嘘,摩诃这一生既幸运又不幸,幸运在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位佛门大能的金身和大部分修为,轻松踏入了阳神境,成为天下有数的强者。
  不幸在于伴随力量而生的执念,让他渐渐迷失了自我。
  他想起摩诃在金身被三昧真火彻底炼化时露出的轻松和解脱之色,也许那一瞬间,是他这九十多年来,最轻松的一刻吧。
  “大师,那你和摩诃又是怎样的关系,又为什么会是摩罗教的副教主?”
  三乐似是回想起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岁月,他神色复杂,道:“达摩死时,我便已是摩罗教的副教主,摩罗受了重伤,便将摩诃交给我来教导。”
  李道玄暗自腹诽,难怪摩诃对三乐的感情如此复杂,还有一丝孺慕之情,看来在他心中,是把三乐当师父看的。
  “阿弥陀佛,但摩罗不知道的是,贫僧当时其实有很多次想杀掉摩诃,好为我的挚友,菩提达摩报仇。”
  “但每次我都下不了手,因为每当我看到摩诃,都仿佛看到了……同病相怜的自己。”
  第399章 七日永夜,弥勒尊佛
  三乐大师敞开心扉,席地而坐,神情平静地给众人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曲折且离奇的故事。
  在三百多年前的晋朝时期,天象骤然大变,曾出现过长达七日的永夜,日月星辰皆隐而不现,苍穹飘下血雨,各地道观佛寺中所供奉的神像纷纷生出裂痕。
  自那时起,神佛便不再回应凡人的祈祷,那些曾有过记载,飞升天庭的人间修士,对自己的后世子孙也没有了回应。
  甚至包括当时刚飞升不久的天师许逊。
  漫天神佛,仿佛突然失踪了一般。
  因为神佛消失,地府的秩序也随之崩塌,无数厉鬼逃到了人间,致使天下大乱,才出现了臭名昭著的五胡乱华。
  后来人间的秩序慢慢恢复,但神佛却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没有了一丝回应。
  不过世人不知道的是,还有极少数的个别神佛,给自己在人间修建了陵墓,葬下了真身,只是魂灵已消失不见。
  其中一个古佛的遗体就被葬在万丈海底,名为弥勒。
  弥勒身为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地位尊崇,相当于佛祖的接班人,他的金身遗体处万丈海底而不朽,经岁月磨洗而不衰,竟渐渐诞生了一个新生的意志。
  或者说,是遗体自动修行成精,诞生了生命。
  这听起来十分荒谬,但花鸟虫鱼、山石草木皆能成精,弥勒佛的金身更是天下罕见的至宝,久而久之,诞生出意识也并不奇怪。
  新生的弥勒浑浑噩噩,对世间的一切都懵懵懂懂,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他遇到了一个引路人,一个导师般的人。
  那人名为摩罗,自称是天地之新佛,并创立摩罗教,任弥勒为副教主。
  他为弥勒取了一个新名字,叫三戒,一戒众生之恨,二戒众生之贪,三戒众生之苦。
  摩罗教导三戒修行,并传授自己对佛法的理解。
  他认为,众生之苦海,皆由贪嗔怨恨所致,而这些无法靠他们自己根除,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成为天下所有人信仰的唯一真佛,将那些信仰不纯粹的人全部剥离出去,就好像农人筛选出不适宜种植的谷种。
  到了那时,在虔诚的信仰下,他的话便会被世人奉为金科玉律,他说要慈悲,世间便不会再有战争,他说要行善,世间便不会再有恶举。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大乘佛法中“众生皆佛”的无上臻境,做到连昔日佛祖都没能做成的壮举。
  当时还是一张白纸的三戒,很快就接受了摩罗的教导,担任副教主之职,但他毕竟是从弥勒金身中诞生的生命,本性纯善,赤子之心,在亲自阅读了大量佛经后,总觉得摩罗的理念有些问题。
  于是他暂别摩罗,选择孤身一人游历天下,想亲自看一看这个人间。
  这一路上的见闻,让三戒陷入了深深的纠结和痛苦之中。
  一方面,他发现这个世间确实像摩罗所说的那样,充斥着怨恨、杀戮、暴戾、荒淫等无数丑恶,天生的悲悯之心让他多次出手,想度化那些恶人,让他们放下屠刀。
  但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恶人们总是冥顽不灵,回不了头,也放不下刀。
  似乎这一切真如摩罗所说,靠他们自己永远都无法成“佛”,想要普度众生,就要有一位让所有人都虔诚跪拜的真佛。
  但另一方面,三戒发现,这世间也有着许多令人感动和钦佩的美好。
  有赤脚医生背着竹篓,冒着生命危险去爬山采药,救治穷苦百姓。
  有自己都吃不饱肚子,却肯把一块饼掰成两半送给乞丐的少女。
  有为了保家卫国而毅然从军的少年,他才十二岁,被沉重的盔甲几乎压得喘不过气来。
  三戒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些人中的大多数,竟然大字都不识一个,更别说读过佛经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并不信仰佛祖。
  如果按摩罗的计划,这些不信仰他的人,无疑都是坏掉的谷种,需要被筛选淘汰,但他们却是如此的善良、坚韧,令人钦佩。
  三戒第一次怀疑起摩罗的理念。
  后来他继续游历,不知过了多少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挚友,菩提达摩。
  达摩自南天竺而来,两人相见恨晚,坐而论道七天七夜,之后更是结伴同行了许久,在这期间,三戒对佛法的理解越发精湛,并越来越质疑摩罗的理念。
  不过摩罗曾教导他许久,在他心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所以还并未决裂,直到一件事发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