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87节

  第101章
  山中消息到得要晚一些, 李泌知晓皇孙被册封为储君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了。
  那时候太子已经葬入皇陵,李俨也已经入主东宫,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对于这个结果, 李泌虽不能说早有预料,却也不算意外。他坐在竹荫下纳凉,心中推演着未来的事, 却推演不出个所以然来。
  李俨性情宽厚,倘若顺利登基,应当是个能听劝的好皇帝才是。
  只不过能共患难者,不一定能共富贵。当年李俨年纪还小, 才会把自己那堪称预言的梦境向他们和盘托出, 而他们那时候年纪同样不大,齐齐给李俨出了不少主意。
  这次听闻太子病重, 李泌还特地给李俨送过一封信。
  将来李俨若是当真能登基为皇, 想起昔日种种会是什么想法?
  李泌早已做好潜身远祸的打算,倒也不算太担忧自己的安慰, 只是思及立志走仕途的三娘, 他心中仍不免生出几分忧虑来。
  李泌正独坐树下思量,却听门外传来一阵人语声,他侧耳细听,很快分辨出其中一道熟悉而清越的嗓儿:“多谢裴先生领路,我们自己寻阿泌去就好。”
  李泌一顿,起身走出竹荫, 看向不远处的柴扉。他闲居山中,只有几个仆从相伴, 此时有人听到叩门,负责应门的老仆已过去开门。
  门外站着的不是旁人, 恰好便是方才在他脑海中掠过的几个儿时玩伴。
  还有给他们引路的裴迪。
  裴迪把人送到了,笑着对李泌说道:“你们几个老朋友叙旧,我便不相扰了。”
  李泌谢道:“改日泌再请先生喝酒。”
  裴迪朗然笑应:“好!”
  说完也不多留,归去与王维弹琴赋诗去了。
  李泌起身引三娘几人入内,来的不仅是人在蓝田县的三娘,还有李俨和李俅兄弟俩。
  四人当年阴差阳错知晓李俨那场梦的事,这几年哪怕各有各的方向,实际上依然是绑在一起的。
  此番三娘便是陪着李俨前来请李泌出山到东宫任个幕僚,算不上什么实职,只为李俨遇事能有个商量。
  安禄山虽死,大唐也未必便安宁了,若是眼下的大唐当真一点问题都没有,两京如何会变成让外敌如入无人之境的地方?
  问题肯定是有的,只是他们从前没能接触到罢了。
  如今李俨成了储君,总是要做些事情的,难道真的等到风雨来临了才开始做伞?
  李泌听了三人的来意,并没有立刻答复。
  他的目光落到李俨身上,李俨眼神清明,没有因为成为储君而神魂意乱,心性在同龄人中算是十分难得的了。
  在李隆基底下当储君不容易,当能做事的储君更不容易,即便你的想法是好的、你的意见是对的,李隆基不想听你也没辙。倘若他对你生出了忌惮,你就更是寸步难行了。
  李隆基儿孙众多,想换掉你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李俨目前确实还很需要遇事能商量的人,磨子还得驴来拉上许久,远没到卸磨杀驴的时候。
  李泌在心中衡量过后,笑着说道:“其实殿下不必亲自过来,只要给我送封信,我自然会去的。”
  李俨道:“我知道你志在山林,请你来帮我实在令你为难,若是连亲自来一趟的诚意都没有便太不应当了。”
  李泌说要收拾一二,过几天再去长安。
  两人就此说定。
  三娘见他们谈好了,便邀他们在终南山中溜达起来。
  正值盛夏,终南山中草木葱郁,不少树上还挂着果子。
  三娘兴致勃勃地一路摘过去,最后几人寻了块树荫下的大石头就着潺潺流水围坐野餐,依稀找回了幼时无忧无虑一块玩耍的快活。
  只是他们都知晓,从这天起他们都将一脚踏入长安那无形的漩涡中,再不可能像从前那般随意自在了。
  临到分别时,李俅说道:“我也准备在辋川弄个别业,到时候我们每逢休沐便过来松快松快,也算是忙里偷闲了。”
  人总不能一直像弓弦那样紧绷着,偶尔还是该放松放松。他们都在长安,只三娘在外头,若是能时不时过来放个风,心情应当会愉快许多。
  三娘道:“行,你弄一个。只是老师怕是要骂我了,你们一个个的都到辋川置办别业,弄得老师的隐居之地都不像隐士住的地方了。”
  先是新昌公主,然后是李腾空,如今连李俅都要过来,偌大的辋川怕都是要被他们弄得拥挤起来!
  王维若是知晓始作俑者是她,一准要找她算账!
  李俅道:“他自己也不算隐士,他还当着左补阙来着。难道就许他自己过来偷闲,不许我们过来?”
  三娘乐道:“你说得也对。”
  三人别过李泌,溜达去裴迪家找王维一起回山外去。
  到六月底,采薇学堂便开学满半年了,城中这些兵嫂大多不必下田干活,只是仍需干织布刺绣之类的活儿帮补家用,所以每天并不能把课排得太满。
  好在她们的学习劲头都很足,基础好的人已经结束基础的识字课程,开始参加选修的专业技能培训了。
  有些课程是大家都想听且该听的,比如三娘特意下帖子邀来擅长儿科、妇科的太医及女医给大伙上课,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时常会碰到的问题,比如孩子被呛到该怎么办之类的。
  得知有权威医者来授课,连远在张家村的康丽娘都特意过来旁听。
  像康丽娘这样跑来蹭这类医学知识讲座的人不在少数,极大地满足了前来讲课的老师们的虚荣心。哪怕只是讲一些浅显的医理,能有这么多人盼着听对他们而言也是极有面子的事。
  这种兼具开放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是三娘建议卢氏开设的。
  要只是道听途说,许多人感触可能不会太深,听了也就听了,我就是不在意,我就是不羡慕也不嫉妒,你能那我怎么办?
  现在就不一样了,你看,这些这么有用的课程你虽然能来旁听,但你们不能像正式生员那样能坐下听,能拿笔把课堂上讲的内容记下来。
  感受到差距没有?感受到落差没有?是不是生出了想改变现状的想法?
  不得不说,三娘把人心拿捏得挺准,不少人蹭听完讲座后都闷闷不乐好些天。
  人家才学了半年,字就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遇上这样好的选修课程,人家永远都占着最好的位置听,她们只能在边上站着人挤人。
  以后人家能教儿女念书,儿女嫁娶都压自己一头。
  这可怎么办才好哟!
  过了农忙时节,县吏开始忙活今年的征兵工作,结果赫然发现今年城中百姓都十分踊跃。
  往年府帖下来后不三催四请是不会到位的,如今竟是没几天就来齐了。
  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被家里婆娘撵出门的。
  主要是吧,他们孩子也生了,平日里赚得又不多,家中婆娘越看越觉得他们碍眼,就把他们给扫地出门,说他们要是不好好服兵役就别回来了。
  他们赶早去军中,她们也能赶早报名啊!
  听说这两年朝中两次大捷,短期内应当不会再有大的战事了,她们送男人出门倒也不会太担心。
  迫于婆娘的催促,他们只得第一时间应征。
  至于那些还没轮到他们去服兵役的男丁,就只能在家里听妻子埋怨了。
  狄安性情古灵精怪,爱叫人到外头的乐事回来分享,这几日便和三娘说了不少关于征兵的趣闻。
  别处让人闻而色变的兵役,在蓝田县居然成了香饽饽,谁听了不觉得稀奇!
  听说有个懒汉被自家婆娘念叨多了,登时不干了,振振有词地对自家婆娘说:“你看看人家郑家那女娃儿比你小十岁,如今都当上县吏给家里免役了,你怎么不去当?”
  气得他婆娘差点把他耳朵给拧掉了,那哀嚎声全里百余家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狄安说得眉飞色舞,三娘也听得乐不可支。
  等到县中征的兵都到齐了,三娘便领着两个学生去会一会这些新兵蛋子。
  郭家养着不少退下来的老兵,那都是上过战场的好手,三娘从小爱跟他们了解军中诸事,对练兵也算有些心得。
  不过县吏只负责征兵以及教他们通晓鼓鞞所代表的命令,士兵的日常操练须得等他们正式到了军中才会进行。
  三娘真就只是溜达过去瞧一瞧。
  结果兵丁一个个垂头丧气。
  虽然说接下来可能不会打仗了,可军中的日子终究是不好过的,去的全是那些苦地方,好些年见不着妻子儿女,谁心里能好受?
  三娘想到自己远在边关的阿耶,心中也满是怅然。
  她知道这些人即便到了军中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去了要么干苦活,要么豁出命去拿几个人头,并不像她阿耶是武举出身、走的是将领路线。
  三娘沉吟片刻,吩咐狄平、狄安兄妹俩负责安排给新兵送行的事。
  眼前她们还没办法改变太多事,但只要蓝田县的基础教育能提上去,以后蓝田县的兵丁个个都能识字会算术,到了军中应当也会有用武之地。
  办这个送行会一来是想鼓舞士气,二来也是告诉这些新兵:放心出发吧,县里会优待你们的妻儿!眼下你们吃的苦,都是为了你的孩子们将来不再走你们的旧路!
  狄安兄妹俩跟着三娘已经许久了,因为年龄的缘故一直没机会上手做事,闲得狄安都开始天天让人出去打听市井见闻。
  如今三娘终于给她们活干了,兄妹俩立刻精神抖擞地应了下来,拍着胸脯保证会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第102章
  地方事务总是琐碎得很, 三娘却不甚忙碌,主要是她把事情都交待给了适合的人去办。
  狄安兄妹俩就把新兵的送行仪式办得极为盛大,弄得新兵们莫名都生出几分使命感来, 兵嫂们更是满面笑容,觉得有这样的丈夫自己也脸上有光。
  更重要的是,她们可以带着孩子去采薇学堂报名了!
  虽然还不能立刻入学, 但心里总归有了盼头。
  到了年底,采薇学堂第一批“兵嫂”生员大多已算是学有所成,在郑莹的奔走下安排在本里的里学中负责孩童启蒙。
  对于那些教授学问的里学夫子来说,启蒙确实是件麻烦事, 多个帮手也是好的, 也就没有阻挠县里的安排。
  都是在本里做事,邻里之间相互都是认得的, 也没什么避嫌的必要。有道是兔子不吃窝边草, 这么多眼睛盯着看,谁愿意当那颗败坏本里名声的老鼠屎?
  还有部分留校的优异生员被三娘带着下乡为《蓝田县志》采风, 记录一些妇女事迹, 包括像张婆婆这样的能工巧匠以及各种各样的神女故事。
  神女祠这种东西在大唐是很盛行的,看当年狄仁杰一口气捣毁几千所淫祠野庙就知道了,大唐人格外喜欢找各种名目的人来拜拜。
  神话传说虽不可尽信,却也不是全无用处,毕竟其中大多体现的皆是广大百姓的淳朴愿望。只要能读懂其中的诉求,做起事来会事半功倍。
  譬如缺水之地常求风调雨顺, 近海之地常求风平浪静,说是迷信, 倒不如说是求个安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