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后,太子能听到我的心声 第154节

  “小泉子,今日不是该送分红的银钱过来了吗?”胤禩询问着身边的人,神情有些不太好看,是不是底下的人连他的钱都敢贪污了?
  “回,回贝勒爷,今日……九贝勒那边儿的人,没有将银钱送过来。”小泉子也忐忑,“或许,是因为什么事儿耽搁了?”
  小泉子知道他们八贝勒跟九贝勒之间的兄弟感情深厚,别到时候八贝勒跟九贝勒之间将这个矛盾给说开了,最后迁怒到自己身上。
  胤禩不说话,沉默着。
  好像是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等到了第一天,还是没有将分红送来。
  第天时,听说老九明日就要去天津湾了,还不送来?这会儿坐不住了,最后还是没忍住,去了胤禟的阿哥所找他。
  见到胤禩来时,胤禟还以为,这是来给他送行。
  的确,一开始胤禩还是出声关怀了几句,为他的九弟送行,并同时也隐晦的询问了一下关于那‘盛清钟’的利润分红问题。
  “八哥可能不知道,西洋传入的钟表,因为我们盛清钟的大卖,不知多少商人研究,市面上大把了,我们的钟表不得已降价才能维持平衡,利润少,还耗费时间与精力,弟弟已经将这个卖断给商行了。”
  这个理由也是真的,但更多的是……不想跟八哥在这种事情上有什么利益纠纷,烦,八哥算计他跟十弟的行为,实在是让人心里不舒坦,恶心!
  “九弟?怎么,怎么可以将这个,卖给商行?这,这……还是皇阿玛亲自,赐名的……”胤禩顿时就懵了,傻眼的询问着胤禟。
  为什么没有事先通知他?为什么不卖给他?
  九弟没时间没空闲去经营,为什么不将这门生意交给我?
  “八哥,放心吧,这个已经跟皇阿玛提起过了,皇阿玛也同意了。”卖的钱都归皇阿玛,这个商行是黄商,也归户部管,皇阿玛能不高兴吗?
  他还提议皇阿玛不如创建一个商部,若是将来西洋的东西多了,总不能够将所有利益都给商人吧?
  康熙想起了这些年的分红收益,虽然一次看起来不多,但叠加起来,确实可观。
  关键是……就这么一样东西,还有很多呢!的确,这些东西掌握在商人或者是大臣手里,他都不放心呢。
  胤禩:“……”我这是不放心吗?我这是心痛舍不得!
  可皇阿玛都同意了,他若是这时候喷九弟,就相当于对皇阿玛不满意。
  最后,强忍着那个怒火,将自己脸上温和的笑容挂着,一副舍不得你但还是要祝你前程似锦的表情。
  离开之后,回到了自己的阿哥所,在书房里愤怒的砸着东西。
  书房伺候的奴才们都不敢进去了,生怕自己成为被迁怒的发泄,人被砸死,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倒是八福晋郭络罗氏听说了之后,第一时间就跑来书房,陪伴着胤禩,“九弟真是太过分了,根本就没把你当亲哥哥,你看,将那门好生意给了别人都不给你。”
  “别胡说,那是给了皇阿玛。”胤禩知道祸从口出这句话,板着脸的斥了八福晋一句。
  但向来温和的他,在训斥人的时候,都不是很吓人,最起码……不会让八福晋听在耳朵里。
  “哼,还好说呢,皇阿玛坐拥大清江山,缺这么一个崩儿?”锦上添花还不如雪中送炭,九弟明显就是看不上他们八爷。
  “爷,九弟这么做,实在是太过分了,我一定要去宜妃面前告他一状才行。”八福晋因为与宜妃同为郭络罗氏,还厚着脸皮的喊宜妃为姑爸爸(满语的姑姑意思)。
  “好歹也是九弟的额娘,怎么可能会偏向我们?”胤禩根本就不存有希望,人家宜妃总不可能为了一直不知旁了多少支的侄女,去训斥自己的亲生儿子吧?
  “别怕,西洋那玩意儿多,九弟的工坊不是还有其他工匠吗?我们自己做。”八福晋是个主意大的人,这么好的生意,以前是因为有利润分红不好跟九弟争。
  谁知道,有些人真的是给脸不要脸,既然如此,他们就自己做。
  “这样,是不是不太好?”胤禩有些迟疑,但八福晋根本不听他这个迟疑的性子,如此踟蹰,还能捡到什么热豆腐吃?
  “听我的,准没错儿,爷,您可是有大志向的人,大志向……也是得要有资金支持才行呢。”银钱的重要性,只要是管家的女人,谁不清楚?
  胤禩像是被说服一样,但脸上又布满了踟蹰,像是不忍心这么做,但又因为福晋的话而听从。
  郭络罗氏就喜欢这样的八爷,显得自己在八爷心中的位置颇高。
  毓庆宫。
  胤礽在嘉萝那儿听说的什么鹅毛鸭毛能做衣服的事情后,让人去郊区农户家收了不少回来,然后让绣娘弄。
  绣娘都是心灵手巧之辈,填充的鹅毛和鸭毛也被处理过,里面一层被绣着一格子一格子的均匀分布着。
  而太子妃所说的那什么棉花,他也找到了,不过可能是现在跟后世的叫法不同,这不叫棉花,叫白叠子。(在搜狗查出来的)
  胤礽想了下,棉花这说法也挺好的,棉嘛,保暖,这不,这结出棉的花,不就棉花吗?
  反正现在正值夏天,做新装也不用棉花之类,还听太子妃说毛衣,用羊毛就挺好,这让胤礽又多了些想法。
  蒙古部落时刻觊觎着大清入主中原,如果不是打不过,从噶尔丹开始,就该冲击他们边境线了。
  噶尔丹作乱,别说是漠西,就连是世代与大清皇室联姻的科尔沁都悄咪咪的联络了噶尔丹。
  相对于联姻,他们更愿意恢复曾经成吉思汗时期的荣光。
  胤礽在折腾了这许久,才终于将所谓的毛衣和鹅毛、鸭毛大衣给折腾出来,穿上去……哦,也不对,现在大热天呢,穿上去的都是傻子。
  只是摸着……看起来就挺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很暖和。
  先安置在一边,索额图派人禀告,粮食快成熟了。
  胤礽第一时间就去禀告康熙,纵使不知道真假,但这种喜事儿,还是想第一时间跟自己皇阿玛分享。
  这么想的同时,在乾清宫里面对康熙的时候,也是这么说了出来。
  听着胤礽这话之后的康熙满是欣慰,胤礽去搜集所谓的高产量农作物的事情,康熙也是知道的,还筹办了什么研究什么水稻,他不懂,但也没阻止。
  粮食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农耕社会的帝皇都知道。
  别说是帝皇,就是百姓官员们都明白,所以,在胤礽要找什么擅长耕田的老农时,康熙还帮忙找了,还要那种会写字的那种,要记录什么什么……实验来着,反正就是很麻烦。
  康熙任由胤礽折腾,在背地里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老父亲。
  听着胤礽在收成的这会儿,还能够特地前来找自己一同前往,恨不得将这个喜讯第一时间跟自己这个老父亲说,康熙怎么可能不高兴?
  都说天家无父子,简直胡说八道,他跟保成之间的感情,肯定比前朝朱元璋与其太子朱标的好。
  “好,好,一起去。”康熙要出门,那自然不可能像胤礽那般仅是带几个人,最起码在暗地里还有不少人暗中保护着。
  两人出发时,因为怀着激动与紧张的期待情绪,康熙也没有去找其他皇阿哥一同前往。
  索额图在看到皇上也来时,满是激动的上前请安,这一次,皇上定然会嘉奖自己,说不得,自己就可以重返朝堂了。
  听着索额图这个心声的胤礽想了一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叔公去做?重返朝堂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叔公你还是将心思放在自己两个儿子身上吧。
  “嗯。”康熙对于索额图的激动没有半点儿的放在心上,更多的是放到了即将要看到的粮食身上,一块块的农田,自然也有农户帮忙种植。
  因为此时的粮食作物还没有被宣传出去,并不需要重兵把守着,只是这会儿人倒是不少,毕竟一会儿粮食还得有人挖出来。
  如土豆、番薯一类种在地里,他们这些没干过农活的人,自然容易将粮食给弄坏,还请了不少农户过来帮忙。
  还有人带了称过来,也不知道能种多少,像皇上跟太子两人这么期待的站在田边,或许……有四石?
  再多的,他们就不敢想象了。
  就好像现代社会,有人跟你说你的水稻今年亩产能到五万斤,这不是屁话吗?想疯了吧?
  从土豆这块田开始,农户一个个的用锄头挖,一锄头下去,然后……一条土豆苗上面一串的土豆被挖了上来。
  看着这么大块头的土豆,还这么多个,康熙立马出声,“别用锄头,用手挖,用手挖……”
  这,这……“去,去叫户部尚书……六部尚书都叫过来。”
  一根苗能占据多少位置?关键是这么多,最起码有六七个,上面那一颗颗的枯了苗的位置间隔不大,这么说来,这一亩地……
  立即就起身,过去,用手挖,可不能够破坏了这么大块头的粮食。
  “皇阿玛,有小锄头呢……”特地打造的,怎么能够这么没有……点儿皇上的格调呢?
  被叫来的六部尚书还有些懵,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去庄子?
  若不是经常在乾清宫看见的小太监,还以为是在撒谎呢。
  等他们到来时,这一块田上,堆满了土豆,农户们都傻眼了,虽然他们帮忙种植,但不知里面产量。
  马铃薯本种植在高寒地区,如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于18世纪中期才在京津地区广泛种植。(源于搜狗资料)
  也就是说,大抵在乾隆年间才被广泛普及,一开始并未成为主粮区,专供于宫廷的外藩食物。
  上层的人并没有关注到这个农作物的产量,除非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比如吃死了人,才会让人关注到。
  几位尚书看着满满的一堆又一堆的马铃薯,“这些,都是这一亩多左右的地,种出来的粮食吗?”
  六部为户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户部主管民政部和财政部,但户部尚书可不负责管理民生民政,负责管理收钱和拨款。
  这不,已经有人去称了,一个个都有人记录,一边称,一边脸上笑得开心。
  记录相加起来,康熙就在那儿看着,转过头问向了胤礽,“这事儿,保成做得好。”
  “皇阿玛,这些都是前往西洋之人带回来的高产粮食,只是人言轻微,不能推广出去,不过是恰巧被儿臣发现,如果皇阿玛要嘉奖,不如嘉奖那些人吧。”
  胤礽不需要这点儿小虚名,若是自己的名声过于旺盛,超越了皇阿玛在民间的名声,恐怕皇阿玛又要惦记什么了。
  没法子,当人儿子,就得这样。
  胤礽时常能够想起,皇阿玛在自己幼时感染天花后,所有人都躲避不及,恨不得离毓庆宫越远越好。
  唯有皇阿玛,陪伴在他左右,还为此将奏折带到了毓庆宫,不管乌库妈妈怎么劝说,都依然陪着他。
  虽然说皇阿玛感染过天花,并不怕再次被感染,但皇上贵重,再如何也怕万一,皇阿玛却依然还是坚决陪着他,照顾他……
  胤礽也不希望,自己未来跟皇阿玛真的父子情尽。
  “皇,皇上,这,这,总共……17石……”称完之后,负责记录斤数的小吏都惊呆了,跪在康熙面前回禀时,都忍不住结巴了起来,完全不敢相信。
  若不是自己又重算了一次,都不敢将这数到皇上面前说。
  一石等于一百八十斤,这儿可千多斤。
  康熙整个人都震惊了,“什么?17石??”
  虽然有点预感,看着是挺重,就怕不够实心,反正……在他看来,能有5石=900斤左右,已经是上天眷顾了。
  17石?
  “真的?”户部尚书第一时间冲上来,好奇的看着小吏手上的记录本,不敢抢过来,只能眼巴巴的看向康熙,皇上,臣也想看。
  肯定是这位小吏计算错了吧?
  几位尚书也不是不懂俗务之人,自己名下就有不少良田,怎么可能不关心?
  “皇阿玛,这个马铃薯,虽然说产量大,但有一个重要的缺点,不能存放太久,如果发芽了,就会有毒,吃死人。”胤礽在旁边泼着冷水,这时候不说,等到以后出事儿了,就成了坏事儿了。
  听着太子这泼冷水的话,康熙跟几位户部尚书沉默了几秒,“但,只要不发芽,就没事儿了吧?”
  “是的,存放好的话,大抵最多存放两个月,就得吃完,不过生长周期两个月到个月之间……”胤礽说得头头是道,可见胤礽也是做足了功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