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139节

  许世彦琢磨了一下,还是算了吧,那玩意儿好看不当用,以后要是想做个外墙保温还挺麻烦。
  不如水泥素面就挺好,看着也挺顺眼的。
  就这样,两处房子都是水泥素面拉毛,省时省力,很快外墙也弄完了。
  到这儿,瓦工全完事儿,剩下就是镶窗户和门,木工的活。
  两处房子,施工队的人两边跑轮流干,又忙活了挺长时间才弄完。
  许世彦呢,白天隔三差五能回来看一眼。
  平常时候还得忙着队里的参地、施肥啥的,晚间还得回山上照应着,也属实是给他忙够呛。
  八月初,许世彦又用上回的办法,引来一群鹿,割了二茬鹿茸。
  要不说这野兽就是没啥记性呢。
  头一回鹿茸被割了之后,前几次,许世彦投放饵块吹号角,鹿当时没出现。
  第二天或是第三天去看,饵块被啃没了。
  许世彦也不在意,依旧照着之前那样,投放了就吹号角,渐渐地,鹿群就会在号角吹响的时候过来。
  所以被许世彦故技重施,又割了一茬鹿茸。
  可能那鹿也觉得是没啥生命危险吧,反正拿鹿茸换吃的呗。
  二茬鹿茸的品质不如头茬,价钱也没那么高,十来只雄鹿的鹿茸,卖了不到两千块钱。
  反正也挺好,这都是干赚的,顶多搭点儿粮食和盐。
  那点儿玩意值几个钱啊?成本没几个。
  这下,许成厚也知道儿子是咋挣钱的了,简直佩服的不行。
  这三儿子咋就这么能琢磨呢?别人都得是杀了鹿砍鹿茸,他这喂鹿锯鹿茸。
  那鹿都快赶上自家养的了,真行。
  就这么忙碌着,红榔头市也没能进山,不过许世彦并不觉得可惜。
  就算进山也未必能遇上山参,遇上了也得大家一起分。
  好了到手能有千八百的,不好也就一两百块钱,哪能赶上这两茬鹿茸挣的多啊?
  而且他这不声不响的就把钱挣了,旁人也不知道,多好?
  八月末,建筑队的人交工,许世彦把工钱全都算给人家,又给工头塞了点儿烟酒啥的。
  把工头哄的挺乐呵,直说以后再有啥活,私底下找他就行,他就带着人给干了,不用再找领导。
  按理,建筑队的人来干活,许家给工钱,谁也不欠谁的,干完活验收合格就完事儿。
  可周桂兰天天都给烧水沏茶,菜园子里的洋柿子、黄瓜、李子、沙果儿,都管够儿吃。
  如今这年月的人,多数还是很淳朴,许家这么热诚,那些工人都觉得不好意思。
  所以干活特别仔细认真,能给省着的从来不浪费。
  要知道,这些人手抖一抖,就能浪费不少料呢。
  装门窗玻璃的时候,手一歪,敲碎几块玻璃,许家还能说啥?
  可这些人愣是一块玻璃都没弄碎,板板正正安上去,这些都是好处。
  相比之下,那点儿蔬菜水果,不算啥。
  人情,其实就是通过事儿,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房子交工,通风干燥一阵子,也就可以入住了。
  不过周桂兰并没有急着搬家。
  如今许成厚在山上看参呢,这边苏安瑛又离着生孩子没多久了,离不开人。
  周桂兰一个老婆子,自己搬去新房干啥?
  还不如住在这边,跟儿媳妇和闺女在一起,人多了也热闹。
  第一百八十九章 增产
  转眼,又是一年秋收。
  今年天气挺好,也没遭什么灾,地里庄稼长的不错。
  农民忙活一年,就盼着丰收呢。
  那苞米穗老长,上面苞米粒饱满紧实,一棵苞米秸子上,能结两三穗苞米,谁见了不高兴?
  一尺半多的豆秸上一嘟噜一串儿的全都是豆荚,个个籽粒饱满,咧着嘴露出里面金黄的豆子,谁见了不开心?
  紫红的高粱、金黄的谷穗,沉甸甸弯着腰低着头。
  一阵风吹过,高粱穗、谷穗跟着风点头摇摆,好像在跳舞庆贺丰收,谁见了不喜欢?
  秋收,哪怕是再累,也是让人高兴的。
  二大队今年,不光种了大田。
  于守广真的按照许世彦所说,把去年做货的参地,全都种上了黄豆。
  那黄豆的长势出乎预料的好,可把大家都高兴坏了。
  不用说别的,这些黄豆可不在上级的定额之内,不用上交。
  到时候送到油坊榨油,豆油一家能分点儿,豆饼还能留着明年参地追肥。
  然后参地增产,大家伙儿的收入增加。
  哎呦,这么一想,就觉得生活特别有希望。
  秋收时节,连学生都放农忙假,队里老老少少只要能干活的,全都得下地干活。
  忙完了队里的,还得收自家那点儿自留地。
  许家爷俩都在山上,队里秋收不用他们,可自留地不行啊。
  于是许成厚留守参地,许世彦早出晚归,回去收自留地。
  苏安瑛怀孕八个多月,挺着大肚子,也想去帮忙干一点儿,吓得许世彦赶紧把媳妇哄回家去。
  上辈子,许世彦因为矿上出事故受重伤动弹不得。
  那时候兄弟们都搬走了,许成厚得忙着队里的活。
  许家又是自留地又是小片荒,实在忙不开,才会让苏安瑛怀着孩子往回挑地瓜。
  如今许家没那么多自留地,也没有小片荒,再说许世彦也好好的,哪能让大肚子的媳妇干活啊?
  两家的自留地也没多少,不到一亩,许世彦很快就收完。
  正好这时候,队里通知,九月十八号开始,二号桥起参。
  作为技术员,许世彦理所当然要跟着一起去起参。
  十八号这天,许世彦带着一群小伙子直奔二号桥,到了那儿,就安排人干活。
  许世彦带着赵建设、杨春明、冯超等人,直奔去年追肥的那五十丈试验参地。
  “别的咱不管,今天咱就把这五十丈起出来。
  当场泡秤,再跟旁边的参地做对比,看看豆饼水追肥的效果咋样。”
  许世彦指着那五十丈棒槌,信心满满的说道。
  其实都不用起出来棒槌,光是看上面的棒槌苗,就有明显的区别。
  这边追肥的五十丈,那棒槌苗长的比不追肥能高出来半尺,茎秆也粗,有的都能赶上小手指头。
  就这苗,底下的棒槌还能差了?
  大家伙儿二话不说,开始动手撤参棚起参。
  杨春明抡着三齿子,一下端上来三棵。
  “哎呦,这棒槌真不错啊,看看,个头挺好。”
  三齿子一抖搂,三棵棒槌就露出来了,果然白白胖胖的挺水灵,看着就不错。
  别人一听,也都着急了,赶紧抡着三齿子开刨。
  接着,就听见冯超也说,棒槌长的不错。
  做试验田这五十丈棒槌,正好是一个串儿。
  旁边也有人在起参,大家伙儿一听说这边棒槌大,都过来凑热闹。
  还有的人,就从那边拎过来十多棵棒槌做对比。
  一比之下,果然不一样,追肥的要比不追肥的大一圈。
  “行,这些棒槌单独装袋子啊,回去做好标记,单独加工。”
  不光要试验水参产量,还得试验一下做货的出货率,这样才能确定追肥的真正效果。
  许世彦说话必须好使,赵建设几个按照许世彦说的,这五十丈棒槌起出来,都单独装着,麻袋上用笔写上记号。
  到下午干完活,五十丈棒槌正好装了满满当当十一个麻袋。
  早晨上山的时候,带了大杆秤。
  于是几个棒小伙儿过来,找木杆子穿进杆秤的吊环里,秤钩子勾住麻袋。
  两边小伙子抬起木头杆子,麻袋离地,那头有人拨弄着大秤砣,直到秤杆微微抬头,然后报数。
  “九十八斤。”
  这年月的麻袋小,装豆子啥的分量重,装棒槌多数都在一百斤上下。
  十一个麻袋全都过秤,然后去了麻袋的分量,最后算出来,五十丈一共起水参一千斤一百斤多点。
  一麻袋再扣去二斤土,也就是说,平均一丈产二十斤出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