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第119节

  周桂问到准确消息,忙不迭回了家。这会儿卫子英已经自己换好了衣服,肩上还斜挎起了一个帆布包,一看就要准备走了的样子。
  “奶,赶紧的哦,现在出发,还能坐下午去城头那班车,要是晚了,咱们就得明天才能去了,玉华姐说,她后天就要去镇上报名还有入学测试了,咱们得快点。”收拾好的卫子英,见她奶回来了,忙不迭催促道。
  玉华姐要直接读二年级,潘叔有找学校校长问过,说得先经过学校的测试才行。
  考得好才能读二年级,考不好,那就只能上一年级了。她得搞快点,等玉华姐测试的时候,她和她一起去测试。
  “来得及,来得及,我去换衣服,你去后面老赵家给你爷说一声,我们进城了,后天回来。”周桂跨进堂屋,一边说着一边进屋换衣服。
  卫子英嗳了一声,小跑去赵家,通知她爷。
  卫良峰没问她和她奶进城干啥,说了一声知道了,就又和人唠嗑了起来。
  回到家,周桂已经收拾好,祖孙俩把门关上,便往镇上赶了去。她们到镇上的时间刚刚好,一坐上车,下午这趟去市里的车就奔上了马路。
  坐了一两个小时的车,一老一少在傍晚前,抵达了南山和平路。
  南山和平路距离南山这边的市中心很近,这儿有小学、中学、还有一个市一中,上学特别方便。
  苏若楠心心念念买房子,想把一家老小都接到城里来,这想法,终于在去年八月份的时候实现了。这是一个老式平房,是一位曾经下放过的老教师的房子。这老教师回城后,她儿子来接她,然后她便把这大平房子卖了。
  如今这年头,城里还没啥高楼,都是些平房院子。苏若楠买的就是一个大平房,带了一个院子。如今房子也是可以交易的了,不像前些年,买房还得偷偷摸摸交易。
  房子加院子,总共七百块。
  也是赶巧,那会儿苏若楠身上正好攒了点钱,看这地段,觉得很方便以后孩子上学,就将这大平房给买了下来。
  买下来后,两口子就搬到了平房这边,所以,卫子英和她奶进城,也不用去家具厂那边了,直接来和平路这边的大平房。
  “妈妈,我来了。”
  平房外,卫子英甩着小马尾,眉头扬着笑,蹦蹦跳跳跑进了院子里。
  这会儿苏若楠和卫永华两个,正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架床中间拉床绷。
  “今儿怎么下来了,快进来,院子里乱,去屋子里面。”苏若楠正忙手上的活,听到卫子英的喊声,她抬头,朝卫子英和周桂笑了笑,让他们赶紧进屋。
  卫永华和苏若楠做的这个东西,正是这几年,城里特别流行的绷子床。
  绷子床是用四根床架子和棕绳绷拉出来的床,就如卫永华想的那样,这种床,比木板子床的市场大很多,特别好卖。
  他和苏若楠两个,如今白天在家具厂上班,下了班后,就在家做绷子床。
  这绷子床的床架很简单,材料够,他一天就能打出二十几套床架子,这种床难度全在棕绳成绷这一道工序上,还有便是织床所需要的大量棕绳。
  不过,这也难不倒卫永华。
  农村里会搓棕绳的人不少,家家户户用的蓑衣,就是用棕绳和棕树皮做出来的。甘华镇那边的山里,别的不说,棕树特别多,剥了棕树皮,然后用铁爪把棕树皮抓散成棕丝,再将棕丝搓成绳就成。不过织棕绷的绳子有要求,不能粗,也不能细,得大小像电线那样才成。
  做绷子床和做蓑衣不同,要的棕绳特别多。一张床就得百来根棕绳,这要靠手搓,怕是一个月都搓不了一张床所需要的绳子。为此,卫永华还钻研了几天,给专门弄了个做棕绳的手摇木车。
  这木车约一人高,是由两个十字形木架组装出来的。
  车子横着的两根木棒上,左右各装了两个能滚动的铁钩子,而中间十字交叉点那儿,竖夹着一个大圆盘,下方则是一个能让手摇木车立起来的底座。
  这大圆盘上和两个钩子间绷了一根耐用的麻绳,只要有人抓住车子的手柄轻轻一转,大圆盘和铁钩就滚动起来,而牵棕绳的人,只需要把弄好的棕丝挂到铁钩子上,往后一退,就能牵出一条均匀的棕绳。
  卫永华做了两个这种手摇车,这两个车子是配套的,一个上面有两个滚动的钩子,另一个上面只有一处铁钩。因为做床的棕绳得结实,得两条棕绳各成一条才结实,这两台木车,前后一摇摆,就能绞成一股。
  卫永华把做棕绳的事交给了村里的卫永治和周大红,他做好车,就抽空回了一趟老家,教他们怎么牵棕绳,教会后告诉他们,棕绳长度得有三丈,五十根棕绳为一捆,一捆棕绳,他给他们一块钱。
  有了这种专门做棕绳的木车,卫永治两口子效率特别快,五十根三丈长的棕绳,竟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做出来。
  目前,卫永华只在休息的时候做床,一个月下来,顶天了也就十张床,这十张床的棕绳目前都是卫永治两口子提供的,因为这,周大红可高兴了。
  她家成了村里第二个不进城,就能在家挣钱的了,她能不高兴吗。第一个则就在周柄贵家,因为周大柱如今已经能靠手艺,打东西去镇上卖了。
  卫永华和苏若楠做的这种床,在市面上能卖到三十四块钱一张,现在两口子私下里挣的钱,比他们加起来的工资还高。
  这两年,国家已经在逐步开放了,上头鼓励个体户做生意,好多人都在张望,不敢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苏若楠却在得知上头竟公派了几百个人出国深造,学习他国经济后,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她眼下正在盘算着,要不要把厂里的活给辞了,开一家小型家具厂,家具厂就主做绷子床,先挣一点快钱。至于以后,到时候跟着市场走就成,反正永华有手艺在身,不怕家具厂弄不出新产品。
  不过,目前她也只能想想。
  办厂太复杂,前期选址、人手、还有棕绳的提供,都得想办法弄。
  特别是棕绳的来源,这可是做绷子床最主要的东西,到时候办厂了,他们的棕绳绝对会很多很多,这可就不是卫永治一家就能提供的了的。
  这其实说起来,已经是一个产业了。棕树皮,打散棕树皮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棕绳和制绳的木车……每一样,都是一道工序,这些工序,不可能由家具厂里来完成,得去乡下找人收才行。
  怎么做,怎么收,都是个考验,她得一步一步慢慢来才行。
  想到办厂,苏若楠不由得又想到了上头公派人出国的消息,这消息,无疑证明了国家开发经济的决心,她只要跟着国家政策走,一定能让自己的小家越来越好。不定以后老了,还能留下一份家当给几个孩子。
  说起公派出国这消息,苏若楠其实还是通过潘玉华亲妈知道的。
  谁能想到,潘家那被捡来的闺女,竟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妈妈。
  在苏若楠眼里,她姐姐已经算是很厉害的女性了,但这位赵女士,在事业上竟不输她姐分毫,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她姐更优秀。
  两年前,潘家托她爹帮忙打听潘玉华亲妈的消息,这一打听,竟打听到赵叶兰被上头选中,成了几百个公派留学生中的一个。
  那会儿赵叶兰正在首都党校学习,她爹打听到她的消息,却联系不上人。还是她学习完,出国前夕,她爹拜托的人才把潘玉华的消息送到了她手上。
  但是来不及了,因为她当天就要坐飞机出国了。
  匆忙之下,赵叶兰只拿了一张她的相片,和四百多块钱加一封信,让人转交给潘家。
  这封信是通过她爹的手,送到潘家的。
  信上的内容挺感人的,但也明确表达出一个意思,就是她现在有任务在身,没办法亲自来潘家详细谈这些事,并说,让潘玉华就呆在潘家,等到她完成任务,她一定会来看她,还着重提了一点,让潘家别让潘玉华去接触她亲生父亲那一边,一切事情,等她回国后,亲自来处理。
  当初给赵叶兰带话的人,是苏步青曾经的战友,这个战友是老党员,如今在首都任职,也因为这,赵叶兰完全没有怀疑带话人的话。
  潘家这边接了信,心里面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一家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其乐融融。
  “妈妈,妈妈,你后天有空吗,可以和我一起回趟镇上吗?玉华姐姐后天要去学校报名上学了,我也想上学,妈妈,你后天回去给我报名好不好。”
  卫子英进院子,把身上背的帆布包,挂到墙上钉子上,小嘴一张,一连串的妈妈从她嘴里喊了出来。
  正在忙着拉绷床的苏若楠,听到女儿嘴里的话,动作一顿,停了下来:“你想上学?你才六岁,咱家不管是去镇上,还是去浑山都得走上一个小时,太远了,等明年再上学吧,到时候跟你哥他们一起来城里读。”
  卫子英上学的事,是她和卫永华早就商量好的。
  村里读书路太远,还得爬坡上坎,过两次桥,她要是和她哥他们那样,大一点她还放心,可她现在才六岁多一点,这路上万一出个什么事,怎么办。
  “妈妈,让我去嘛,哥哥们上学了,玉华姐姐也上学了,就我一个没上学……”卫子英听到她妈说要明年才能上学,小嘴一瘪,两只手抓住苏若楠的胳膊,撒娇地摇啊摇。
  摇得时候,她整个小身板也跟着晃了起来。
  “真想上学?”
  卫永华搓了搓手,有些扛不住小女儿的撒娇,虽然卫子英撒娇的对象不是他。
  卫子英眼睛一转,看她爸爸,然后果断丢开妈妈,跑到爸爸身边:“嗯嗯,我要和玉华姐一起上学。”
  她是想上学,但是得和玉华一起上。她得紧跟着玉华姐的脚步,一起走……
  至于妈妈说的来城里上学,嗯嗯嗯,统统没听见。
  卫永华抬起眼,看了眼苏若楠,商量道:“若楠,英子一直都没啥小伙伴,这玉华上学去,村里就她就一个人了。不然,让她去吧,明年志勇他们就要来城里读初中了,到时候,把她一起转进城里就成。”
  卫子英小脑袋猛点:“对,对,一个人,可孤单了,都没小伙伴了。”
  转进城啥的,统统没听见。
  “不是还有三柱和冯勇吗,我看你和他们也玩得挺好的。”苏若楠好笑地看着闺女,心里却在考虑着要不要让闺女先在公社上一年学。
  卫子英嘟着小嘴:“他们也要读书了,柄贵叔和冯叔听说玉华姐要上学,也在商量着把三柱和冯勇一起送去学校,而且,大家学校都选好了,他们全去镇上读。”
  苏若楠听到三柱和冯勇也要去读书了,想了想,道:“算了,一起去读吧,后天咱们回镇上去报名。”
  既然差不多大的都要去学校,那就一起去吧。
  反正也只在镇上读一年,志勇和志辉也在镇上读五年级,来回路上有他们看着,应该也不会有啥危险。
  “妈妈最好了,谢谢妈妈。”卫子英一听妈妈松口,眉头一扬,嘴边登时荡起了两个小梨涡。
  对于孩子读书的事,周桂没发表任何意见,听苏若楠同意了,她道:“既然要去上学,那我带英子去买几只笔吧。”
  “嗳,好。我们这儿也快收工了。”卫永华点了点头,又忙起了手里的活。
  周桂向卫子英招了招手,转身,又带着她去了街上的文具店。
  天色逐渐暗下,祖孙俩买完文具回来,苏若楠和卫永华已经收了工,夫妻两这会儿一个在扫院子,一个在厨房里煮饭。周桂一回来,就拿起两口子换下来的脏衣服,走到院子边的水槽,帮他们洗起了衣服。
  而卫子英这个闲人,则在地上抓起了石子玩。
  到了报名这日,苏若楠向厂里请了一天假,跟着周桂和卫子英一起回了镇上。
  今儿是镇上小学报名的日子,学校门口人来人往,全是带孩子来报名的。
  甘华社旗下各生产队没几所学校,且,就算有学校,也不是每年都招新生,大多都像浑山那样,隔一年招一次学生,这也导致公社小学这边,每年接收的学生都比较多。
  卫子英他们是中午十二点左右下的车,刚走到学校门口时,一家三口就遇上了潘宏军父女。
  “英子,你来了。”潘玉华看到卫子英,笑眯眯向她招手。
  “玉华姐,我有没有来晚?你测试了吗,有没有通过,我要找哪个老师测试?”卫子英瞅着没进学校的潘玉华,以为自己来晚了,小脸一耷,一瞬间就沮丧了。
  统统还想蹭一蹭,跟着玉华姐一起上二年级呢,现在玉华姐都测试完了,她怎么办?
  “还没呢,刚才我爸去问了,说得再等一会儿,还在出题。”潘玉华道。
  “报名还要测试吗?潘大哥,这找哪个老师测试,我带英子也去测试一下?”来给英子报名的苏若楠,到这会儿还不知道,自己闺女想直接上二年级的事。
  她还以为学校有学前测试呢,毕竟他们乡下没有幼儿园,孩子上学前可能要考一考,以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
  关于测试,苏若楠是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卫子英在暑假时,就已经把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都学完了,甚至数学这方面,她两个哥哥都有些比不上她。
  这小丫头聪明的很,她问为什么没有学过的也会,她睁着双无辜的眼睛回答她,看过就会了呀,并解释道,她只要仔细看过书上的例题,找到运算规律,然后……就会了。
  听到她奶声奶气地说找规律,苏若楠自己都被打击了一下。
  所以这会儿谈到要测试,她不但没一点发怵,还想赶紧带闺女去测。
  卫子英:“妈妈,学校你有认识的老师吗,我想上二年级,和玉华姐姐一样。”
  苏若楠有点没反应得过来:“……二年级?”
  一旁,潘宏军插话,道:“弟妹,我前儿就找过学校的校长了,校长说读二年级可以,但是得测一下,看看孩子目前所学的知识能不能跟得上,要是语文数学都能测到八十五,就能直接读二年级。”
  潘宏军说到这儿,也觉得挺神奇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