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型娱乐圈_分卷阅读_209

  所以楚秋对于郭旷的风格是非常喜欢的,因为郭旷总是会从一些平凡而微小的事情上体现出悲喜情怀来,简单易懂,还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楚秋走到场外,接通了电话,报了个平安之后就准备离开会场。
  容易导致情绪剧烈起伏的片子不能够看得太多,楚秋这一点还是很清楚的。
  但离开场地的过程实在称不上顺利。
  也许是《向阳而生》真的让人印象深刻,一路上认出楚秋的人竟然不少。
  内敛些的只是迎面向楚秋点点头或者露出一个微笑,热情一点的,就会像之前遇到的那群人一样,企图将楚秋拐走一起去聊聊天——当然真的只是纯粹的、针对电影方面的聊天。
  有实力有才华的人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宝贝,聊聊天交流一下实属正常。
  但楚秋只觉得要死了。
  不是所有人都跟第一批让他不知不觉就跟着走的人一样懂的保持距离,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表现得友好温和。
  不论是过于热情的还是说话带刺的,不管他们有没有恶意,都让楚秋感觉难以承受。
  最终将楚秋从接连不断的尬聊中拯救出来的,是终于睡够了,跑来会场准备看看别人电影的郭旷。
  郭旷身边的那条小尾巴倒是没跟来。
  郭旷一路上也听到了不少关于电影的谈论,也多少察觉了自己的电影被这些人重视的事实。
  他脸上带着些笑意,看到不少人用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发音试探性的喊楚秋,转头看了整个人显得疲惫不堪的人,语气淡淡:“不错。”
  楚秋轻舒口气,摇了摇头,“回去?”
  “刚来。”郭旷说道。
  楚秋点点头:“我回去。”
  “嗯。”郭旷点点头,想到楚秋之前被热情的受邀人包围不知所措的样子,便说道,“走。”
  楚秋愣了愣,看着郭旷转身就走的背影,过了两秒才反应过来郭旷这是准备把他送到门口,脸上蔓延出几缕笑意,抬步跟了上去。
  不同于在M国的一行人惬意得就仿佛在度假一样的闲适。
  打从楚秋到达L.A的通稿往外一发,国内的纸媒与网媒就开始跟疯了一样的报道这件事。
  粉丝们随时关注着亚尔影展的动静,身在国外的每天都搜索相关的条目,身在墙内的,能翻墙的翻墙,不会翻墙的就撩起袖子随时准备战斗。
  楚秋这次的动静实在有点大,一个才正式出道没多久的新人,空降国际电影奖项,压了国内不知多少老前辈一头,某些自持资历却始终无法打开国门走出去的人心里能舒坦才有鬼了。
  国内黑的吹的群魔乱舞。
  黑说同期电影辣鸡所以才让楚秋上了影展,粉说亚尔影展不设演员奖项你是不是看不起小郭导,同期还有E国某某知名学院派导演你怎么解释。
  黑说通稿吹那么大仿佛跟国内演艺圈之光一样也不怕翻船,粉说我们秋拿到提名了这可是实绩不服吊死。
  黑说亚尔影展就一个小众奖项一群人在那里嘚瑟个屁,粉丝们反手就是一列历代知名演员在亚尔影展上的得奖作品甩了出去。
  楚秋对这些舆论向来不管。
  他这会儿正跟郭旷一起结束了周报的文字采访。
  张大力不在,他拿着楚秋之前得到的名片跑去找据说有过交流的亚当斯导演了——这种时候就不得不感慨一下,全世界仿佛就没有张大力不认识的人。
  郭旷的助理站在他们旁边,并没有什么事做。
  两个散发着奇妙社障气息的人在摄影师调整好仪器灯光之前,坐在角落里一起翻着渐渐变多的影评。
  观众与影评人的风向总是诡异难以捉摸,观众的评价可以不去管,但专业的影评人的评论,主创却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才好在以后的作品中加以补充修改。
  与楚秋不关注舆论不同,他的粉丝们可是相当的关注他的消息。
  M国著名影片人、撰稿人,《影视周报》的主编西蒙·克拉克的影评刚出来没多久,就被一个粉丝截图原文翻译,请求了他的授权之后,放到了国内的社交网站上。
  他的影评标题是:《向阳而生》,冰冷的善意与温暖的墓碑。
  作者有话要说:  祁天瑞:@张大力@张大力@张大力,麻烦帮我注意一下郭旷,谢谢。
  张大力:……
  第九十二章
  西蒙·克拉克评价《向阳而生》, 将之称作华语电影通往国际的破冰之作。
  他毫不吝惜的大肆夸赞了一番郭旷的镜头, 甚至夸张的将之喻为“冷暖色调镜头运作的巅峰”。
  他表示自己这么多年以来所看的导演中, 郭旷的镜头从细腻程度、颜色对比、转换等方面,都成熟顺滑, 毫无滞涩之感,就像是品尝一杯上好的咖啡,香醇微苦, 细细品味又隐约的带着细微的甘甜。
  他着重赞扬了一番郭旷和编剧对结尾的处理。
  他说:长久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电影奖项评选的评审团对悲剧情有独钟。但事实是,绝大部分悲剧都比之大团圆的结局要来得让人印象深刻, 并且也更加发人深省。
  但长久以来评选的悲情晦涩的得奖影片,给了业界一个错误的印象和认知。于是越来越多的导演钟情于悲剧, 越来越多充满了遗憾与黑暗叩问的剧本接连出现, 最终参与评选的, 出彩的也大多都是这类影片,以至于如此往复循环, 最终给了大众这样的印象。
  这位东方的导演郭旷并不是生面孔, 他向来习惯于在悲伤的黑暗中留下一丝光亮的余地,让人在漫长而冰冷的影片之中得到些许的慰藉。
  《向阳而生》同样如此, 结尾的余留非常巧妙, 也让人感受到了落在黑暗之中的那丝缕光明。
  一直以来, 我都非常欣赏他这一点,这一次,也终于有了替他写一篇影评的机会。
  而针对演员, 他是这样写的:
  撇除掉语言因素,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同亚洲导演的情感十分细腻,镜头也总是带着独特而内敛的美,但正是因为他们太过于内敛——又或者演员并没有在镜头下表现出足够张力,让人感觉不到内敛之下埋藏的意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