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431节

  公孙瓒招兵买马,蓄养军兵,放任部曲侵扰百姓。
  刘虞身为州牧,自然是不能容忍公孙瓒的行径,两人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
  三郡乌桓归顺于刘虞,刘虞准备赏赐给三郡乌桓的财物,也多次被公孙瓒抢夺,刘虞没有半分制止,于是上报朝廷诉说公孙瓒掠夺百姓的罪行。
  公孙瓒也上表告发刘虞办事不利,两人相互指责,奏章送到陈都。
  但是刘协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对于两人,刘协自然是更相信刘虞,于是在刘宠的建议下。
  刘协下诏惩戒了一下公孙瓒,削去了其一部分食邑,并责令其不允许在劫掠百姓。
  公孙瓒因此更为仇恨刘虞,现在的幽州实际上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郝昭到达卢奴之后,立即便指挥着军卒,兴建防御,大肆动工。
  按照许攸的计划,到时候将会以卢奴城为核心,太行山脉和中山北部六城为辅,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等到防线完全构成,届时中山国北部七城也将会成为铁桶一块,汉军若是想要重新收复中山,起码要拿上两倍的人命填进这道防线,才能重新收复失地。
  本来许安是计划让郝昭进入讲武堂,但是后面征召郝昭过来之后,却发现讲武堂教授的东西,郝昭基本都已经掌握了。
  所以在讲武堂学习了两个月的时间,除了许安亲自授课的时候,郝昭去学堂听课外,基本的时间基本都没有怎么去上课,而是在藏书阁阅览其他名家写成的兵书。
  郝昭天资聪颖,甚至对于一些经典,博闻强记了下来。
  许安看到郝昭在讲武堂的表现,也知道现在的讲武堂课程实际上对于郝昭来说提升有限。
  现在的讲武堂主要是教授基础的统兵之法,还有一些进阶,适合是龚都、何曼这类从未没有见过兵书,从没有系统性学习过统兵方法的将校。
  而诸如郝昭、张辽等人他们从小接收的教育,就是领兵打仗,学习的就是兵法。
  所以许安权衡利弊之后,让郝昭从讲武堂直接毕业,将郝昭打发去了卢奴,协助颜良、文丑两人守城。
  毕竟颜良、文丑两人虽然算是一流的将领,但是他们擅长的是进攻,野战,而非是守城,防御。
  有郝昭虽然年岁不大,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历练,已经是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军官了,作为辅助还是绰绰有余。
  许安站起身来,庭院之中的大树只有稀疏的几片树叶还顽强的停留在枝丫之上,不愿意落于土地之上。
  深秋已过,马上就要到冬日了。
  太平道领内的辖地也已经尽数完成了秋收,或许真是太平道顺天应时,今年归属在太平道下的十二处郡国尽皆是风调雨顺。
  而在汉地,各式各样的灾荒却还未有断绝,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实际上只有许安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自许安入住并州之后,便一直在兴修水利工程,兴修基础设施。
  许安改进了大量的农具,诸如曲辕犁、水车,等等一系列的用具。
  汉时的农具实际上都已经颇为节省人力,比较先进了,但由于经济的原因,在普通的农户之中实际上还是没有普及。
  这是许安下令鹰狼卫收集的情报之一。
  因为鹰狼卫,也让许安对这个时代的农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的并州人口充足,许安在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的同时,放缓了武备的制作,让工匠大量的制作农具,以此提高生产力。
  逐步的推行的精耕细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
  正是因为这些基础设施,还有水利工程,才使得灾害并不明显,大部分的地方既没有爆发水害,也没有因为干旱而损失庄稼。
  今年绝对算的上是一个丰收之年,为了促进军民团结,许安甚至在安排了军屯收粮结束之后,还让暂时没有事做的屯田兵,去帮助周边的屯田区和聚集区一起收粮。
  董卓给的两千万钱,就用在这一用途之中。
  许安没有让麾下的军卒无偿去做这些,而是选择自愿报名的,给与一定的赏金。
  毕竟虽然宣传是军民一家,但是许安却也不能让麾下的军卒无偿帮助。
  自愿是一回事,但是强迫又是一回事。
  鼓励军队帮助民众,军队自发的在平时帮助民众,确实有利于军民相融。
  但是强迫军队帮助民众以此收邀民心,却是得不偿失,非常容易在军中形成逆反的情绪。
  如此以来,几乎等同于驱使士兵充作奴仆,还容易在军中形成上级肆意驱使下级之风。
  现在许安正努力的提高军人的地位,还有就是改进军人的形象。
  军队应当是人民的军队。
  民众看到军队第一感觉应当是安全,而不应该是畏惧。
  而民众也应当尊敬军人,不应当去歧视军人。
  如今还是汉时,这个时候的募兵、郡国兵、军卒基本都是良家子,或者是家世清白、并无作奸犯科之人,因此实际上地位还算较高。
  虽说现在各地开放募兵之权,也使得不少品行低劣的人加入了军中,导致军纪恶化。
  最典型的便是董卓麾下的部曲,董卓军中吸纳了大量的羌人,加上其纵容麾下的军兵,军纪败坏,已是惹得天怒人怨。
  不过现在军纪败坏到如此地步,擅杀百姓,视平民如豚犬的还只是个别。
  现在并非是充军盛行,理学大盛的宋明时期。
  汉时其实对于文武并没有分的太过详细。
  现在也并没有“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这样的话。
  军卒也不叫丘八,武将也不需要对着文官垂首听令。
  卢植虽然是经学大家,可称大儒,但是其也能提刀上马,领军打仗,他做过中郎将,也曾进过尚书台。
  皇甫嵩、朱儁也和卢植一样,都曾被汉灵帝拜为中郎将,虽然两人没进过尚书台,但是后面也做了议郎、做了光禄大夫。
  此时的大汉尚武之风依旧盛行,游侠之风也未曾断绝。
  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时代,一个还没有让人性彻底的扭曲的时代。
  有太平道作为基础,要想扭转人们的思想,并非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秋去东来,又是一年年关将近。
  这是许安最初入主并州的时间,已是过去了整整两年有余。
  距离四州黄巾进入并州,也已经是过去了一年的时间了。
  这一年间,四州黄巾按照许安和阎忠等人经过了无数次商议,推翻、修改,最后制定下来的计划最终成功安定了下来。
  期间虽然经历了重重的困难,但是都被一一化解。
  以工代振,使得四州迁徙过来的民众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获取了一定的钱财,也让农民在农闲的时间多增添了一分收入。
  而这一举动,也让许安收获了一大波民心。
  因为修路搭桥这些事情本是徭役,并没有半分工钱的徭役,若是延误,还要被监工责罚,每日吃不饱,穿不暖,哪里还有什么工钱可拿。
  所以这些前来务工的民众积极非常,完全不需要负责管理的黄巾军军官多说什么。
  并州的道路,还有公共设施因此得到了修缮,比之许安当初刚入并州之时,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黄巾军查抄了大量世家豪强的钱财,大部分世家豪强的坞堡在配重投石机之下完全就是不堪一击,只有少数的坞堡地势不好,无法展开,没有被配重投石机所打击。
  不过那些坞堡逃过了配重投石机,逃过了黄巾军的正规军,却没有逃过鹰狼卫和六扇门。
  河东郡平定,更是让许安又得到了一笔巨财。
  河东郡世家豪强的财富,远胜过昔日的并州,就算河东郡的豪强提前转移了不少的资财,但是留下的资财还是让许安一夜暴富。
  以工代赈的工钱完全绰绰有余,而粮食收到了董卓运来的军粮后,更是丰足了不少。
  结余的工钱,不仅改善了黄巾军治下普通民众的生活,还使得黄巾军辖地内经济复苏的越加的快速了。
  一些机敏的百姓,也是抓住了时机,做起了货郎,游走在乡亭聚落、各处的屯田兜售东西。
  商队游走在官道之上,现在的并州终于不再是如同当初许安刚入主并州那般,没有多少的人气了。
  失去了世家和豪强的并州,再度焕发出了活力。
  事实证明,没有那些高高在上世家,没有那些横行乡亭豪强,没有原来的那些官商勾结商贾,社会依旧会运转,而且是良好的运转下去。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民众,而不是那些世家,那些豪强,更不是那些商贾。
  第五百二十二章 学院
  随着四州百万民众进入并州,安稳了下来,太平道也正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各地持续增设学堂,修建道堂,各处的工坊也建立了工坊学院。
  第二期、第三期符祝也从道堂之中,加入到了政务和军伍之中,为在前几次大战之中损失颇重的黄巾军及时补充了新鲜的血液,缓解了太平道政务的压力。
  “讲武堂”和“太平道陆军学院”两座军事院校,于晋阳落成之后,黄巾军的军事也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规,现在许安不要太过于担心军官的素养问题了。
  接收了系统化教学的中下级军官,和接收了基础战略,熟悉了兵书的将校,将会进一步提高黄巾军的战斗力。
  如今汉军军中的军官素质确实更高,他们拥有着渊源的家学,他们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条件去学习。
  但是不久的将来,如果他们不做出改变,那么黄巾军将会迅速的超过他们。
  拥有着渊源的家学的汉军军官却是少数,他们死去之后,却难以弥补。
  但黄巾军如今设立军事院校,集百家之所长,系统化的教学,教授基础的知识。
  却可以迅速培养大量的合格的军官,他们可能称不上优秀,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可以胜任他们的职责,他们将会是合格军官。
  正因为如此,黄巾军就算是战死了大量的军官,但是黄巾军却可以迅速的弥补。
  虽然这么说很残忍,很无情,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起义是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
  而革命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被推翻的阶级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用最酷烈的手段,最残忍的手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想要解放天下,一统天下,必然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
  而要度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必定会有无数的人倒伏在终点之前,必定会有无数的人牺牲在前行的道路之中。
  “太平道医科大学”也在七月的时候,正式在晋阳建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