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204节

  幽州的局势有些复杂,变数太大,但黄巾军想要扩张,却只有攻略上谷郡、代郡两地。
  “十五日之后,传信给张纯、张举,就说我们愿意出兵支援他们起兵,看看能不能让他们帮我们和上谷郡的乌桓取的联系。”
  阎忠站起身来,心中已是有了定计。
  “现之即刻传信给大贤良师,说明代郡和上谷郡的情况。”
  “请求调集骁骑营,武卒营、两部军兵东进代郡,我会亲自领军从飞狐陉出佂,两路齐出,先攻代郡。”
  “鹰卫继续探察情报,首重军都陉,等到两郡援兵通过军都陉了,即可禀报于我。”
  第二百九十八章 精兵简政
  权衡再三,许安还是否决了阎忠了提议。
  连番的征战已经是让大部分的黄巾军疲惫不堪。
  骁骑营还未完成集训,而且大部分都是由汉军组成,贸然东进幽州,许安也害怕生变。
  幽州因为在北地需要防备北方的敌人,因此大部分城池都算的上是城坚池固。
  黄巾军缺少攻城器械,若是不能速胜,恐怕也被会拖入战争的泥潭之中。
  对付汉帝国,以小伐大,只能速胜,比拼动员力,比拼战争的潜力,汉帝国远胜黄巾军数十倍。
  与不能进攻河东郡同理,若是在幽州战场损耗太多的军兵,那么黄巾军也彻底失去后续争霸的资本。
  而且乌桓确实也是一大隐患,难楼的麾下起码有数万可战之兵。
  虽然阎忠的计划确实让人心动,但许安知道,现在的黄巾军还远远没有准备好。
  许安否决了阎忠的提议,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随后将阎忠一纸调令重新调回了晋阳城,
  在太行山北部设北部军,定兵额为八千人,归属刘石统领。
  北部军的职责便是镇守飞狐、蒲阴陉两陉。
  而其余的俘虏,和山中的居民共计一万八千多人,则是跟随着阎忠一并返回并州。
  并州地广人稀,很多地方其实可以开垦,因此并不需要在山中耕种。
  有了河东郡的移民试验,许安也终于开始进行下一步的移民行动。
  他下一步的行动,就是要将太行北部的居民全都迁移到并州的太原郡,而太行南部的居民则全都迁移到上党郡内地。
  两郡黄巾军都有大量的土地可以使其耕种,那些土地也尽皆是连接在一起的,更是便于管理。
  现在许安想做的就是大力推广民屯。
  上党郡和太原郡的土地远远比太行山中的土地肥沃不少,产量也能更多,让山民迁移出山,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故土难离,让那些山民搬离祖祖辈辈都居住着的山区,还是颇为艰难。
  纵使黄巾军在太行山中的影响最甚,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离开太行山。
  许安只能是加大出山的待遇,并保证沿途的安全,还有各项事宜,让符祝挨家挨户去上门劝说。
  强行移民,导致民怨沸腾,这是许安不想看到的。
  他还好不容易建立了黄巾军保境安民的形象,可不愿意因此毁于一旦。
  山中虽然是祖地,但实际上山民在其中生活,豺狼虎豹、虫蝎蛇鼠横行,都给他们带了很多的风险。
  虽然因为黄巾军在,山中的贼匪几乎绝迹,但山中仍旧有不少的歹人,安全也是一大问题,所以在那些比较有名望的符祝劝说下,大部分还是选择出山。
  移民的计划定在太行山中秋收之后,经过劝说,还有利诱,越来越多的山民选择放弃了山中的生活。
  而在筹谋移民之事的时候,许安同时也准备进行裁军和军屯。
  留给黄巾军的时间实在是不多,现在已经是中平四年的九月中旬,离明年张举派遣乌桓骑兵南下,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好在有道堂培育出来的符祝,还有鹰狼卫的协助,许安成功的收集了军中大部分的信息。
  长期的作战中,许安也是对各部各军的战斗力颇为了解。
  一道道调令从府衙之中发出,一支支部曲或向着边境,或向着晋阳城,或向着内地调动。
  经过各方面的考量。
  许安将黄巾军从内部分成了三等。
  第一等的军兵是最为精锐的部曲,这一部分许安筛选了两万人,归属于他直辖。
  共由五部分组成。
  这五部分分别是:黄天使者、骁骑营、陷阵营,武卒营、锐士营。
  其中骁骑营,许安又挑选了一部分骑术精湛的军卒和战马,原本只有四千余人的骁骑营增至为两部,约六千多人。
  高顺训练的陷阵营也卓有成效,因为忙于其他的事务,许安并没有太过于在意高顺的练兵方法。
  但当他看到高顺训练出的陷阵营后,他看到了和黄巾军武卒营、锐士营,还有黄天使者完全不一样的气场。
  黄天使者给人的感觉犹如猛虎一般,士气高昂、无比的狂热。
  但是陷阵营给人的感觉却是满身缠绕死气一般,陷阵营的军卒的眼神都是黯淡无比。
  他们不太像是活人,倒是更像是麻木的机器。
  当初高顺选兵之时,并没有在武卒营、锐士营之中挑选,一千余人全是挑选的囚徒。
  无论是排兵列阵,还是闻号鼓进退,陷阵营都显得颇为沉默。
  有的只是将校的号令声,还有旗鼓的声响。
  而仅仅是过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高顺训练的这支陷阵营,在高顺的指挥下却是如臂使指。
  但让许安感到略微有些惊诧的是,陷阵营训练竟然出现了死伤了。
  这短短的三个月,因为死伤被淘汰的军卒竟然多达上百人。
  许安这才明白,为什么高顺选兵源的时候,要在矿山或者监狱之中的囚徒中选拔。
  看到陷阵营的表现,许安本以为陷阵营已经差不多快训练好了。
  但当许安向高顺询问了陷阵营的训练情况时。
  高顺却说陷阵营并没有准备好,要想真正成军,还需要将近一年的训练。
  黄天使者已经扩充至一千人。
  黄巾军的武卒营、锐士营,则是每营由两部军兵组成,合计一万两千人。
  许安选调了各部的精锐,充实两营的武力。
  武备最好,训练最勤。
  第二等军兵,挑选为常备军,负责边境之地的防守。
  常备军共有三万余人,一部分,分布在河东郡南部、太行一带戒备汉帝国可能到来的侵攻,
  另一部分,则是分布在雁门、定襄、西河三郡,依托长城防守匈奴的进攻。
  武备次之,五日一练。
  第三等军兵,则为后备军,负责郡内的治安、防守、讨贼。
  后备军共有人员有近七万多人,这其中也包括从太行山北部被阎忠带来的部曲。
  武备最次,十日一练。
  除了负责守备之事,许安准备实行的军屯,就是在后备军中进行。
  随宜开垦,且耕且守。
  第二百九十九章 启蒙
  中平四年,十一月。
  在移民,还有黄巾军大张旗鼓的裁军浪潮之下。
  各地的蒙学堂、郡学堂,晋阳城的国学堂也已经全部修建完毕。
  郡学和国学基本是形同虚设,没有人入学。
  蒙学开办起初也是没有多少人入学,不过很快许安颁布了一条政令。
  入蒙学的学生不要缴纳任何的学费,免费提供饮食,甚至家中的税收,再减少半成。
  政令一出,蒙学堂之外几乎门庭若市,挤满了想要将自家的孩子送于蒙学中的家长。
  不过相应的,许安也提高了一些蒙学的入学的标准,择优而取。
  一座蒙学也不过能容纳一百余名童子。
  现在黄巾军治下总共有六十七城,其中河东郡九城,人口最为密集,所以许安各城增设蒙学三座,太原、上党两郡人口颇多的城镇,也多设了一些蒙学。
  因此,黄巾军治下蒙学一共有两百座。
  在十一月,共有近两万名孩童进入了学堂。
  两万名孩童同时入学,如此大规模,集中的孩童入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以前只有简牍,只能手写,如果要将一份文书,抄写两万次,那么工程量,简直是达到了恐怖地步。
  但是有了雕版印刷术,还有便宜,耐用的黄天纸,这一切便不再成为问题。
  造纸的工坊夜以继日,扩大了整整数倍,雕版印刷的工坊也是扩大了数倍,几乎一刻不停。
  但如此的规模,如此的速度,要印《三字经》和《千字文》各两万本,也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这次入学的孩童,黄巾军挑选的基本都是年岁颇为大一些的。
  虽说岁数较大,饭量也渐长,财政压力颇大。
  但是黄巾军中缺乏文吏,缺少军中的文书,蒙学选拔年岁大一些的孩童,就是想经过蒙学教授后,可以快一些填补这些地方的空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