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点将

  当“仲景”号医疗船驶出新津港后不久,大明兵部总参某局也下达了全军总动员的命令。
  “朱大帅1号令:各师团、特种作战旅、生产建设兵团、舰艇、锦衣卫,从即时起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各部做好召回休假官兵、选调军官、士官、老兵组建新编部队的准备工作!各部不得有误,违者一律军法行事!”
  德武三年新春朱大帅的一号令,令大明新生的军事机器再次轰隆作响。
  但与此同时,大明的老人们也发现,相比以往大明战则全面动员、御驾亲征、倾国之战,这次的动员令却只局限在军队之中。
  国子监的学生没有停课,工人们没有组织武装纠察队作为补充军事力量,就连天子岩工程都没有停工。
  一万多个工人日夜不停地雕琢着万睡爷颜值惊人的容颜,力争早日完成这一凤都标志性奇观。
  可以说,这一次军事力量的集结并没有造成任何社会的动荡,这也标志着大明国力的日渐强大,以及大明军队的日益成熟。
  成熟的部队当然要学会自己打仗,这一战,朱富贵准备运筹帷幄。
  实际上,从消灭矿区护矿队,这一大明立国之战开始,朱富贵就一直在培养将领们的联合决策、独立指挥能力。
  当然,不培养也没有办法,毕竟朱大帅本人毫无作战经验,就连打靶都从来没有及格过。
  正因如此,在历次战争中,大明已经培养起了一大批熟悉近现代战争战法的将领。
  尤其是戚文长,这位前太平天国军官,如今可能是全世界军事技术领域思维最先进的人了。
  很早的时候,戚文长便被分配至汽车部队,开始了他与装甲机械的不解之缘。
  在教导训练基地中,他和樊纲新等人早以熟悉并演练了多种战法。
  而今日,便是大明装甲部队剑指三藩市的日子!
  2月1日,大明天子登坛点将,赐虎符于大明皇家陆军大校戚文长,令他总领攻沪事宜。
  戚文长单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顶,接下虎符,以示三军。
  正如《朱大帅1号令》中指出的那样,这次征讨三藩市,或者说新沪的,是一支抽调各部组成的混合部队。
  其主体为皇家陆军第一装甲旅,同时抽调了水师“嘉定”“扬州”两艘炮艇,以及特种作战旅的两个团。
  目前,大明的师镇一级还保持着三三编制最初的模样,没有进行美军的师改旅,或者我军的旅改师。
  在大明暂行军制中,“甲种师”下辖三旅九团、“乙种师”下辖二旅六团,“丙种师”下辖二旅四团。
  每团人数约1000—2000人。
  一师是甲种师,第一旅有6000人,并装备有大量装甲机械单位。
  特种作战旅是一支比较神秘的部队,总指挥是杨六。
  一直以来,他们最大的军事成就可能是对天京城进行了物资增援作战。
  换句话说,特种作战旅实战经验不多,名声不显。
  但这并非是说特种作战旅战斗力弱。
  实际上,这支部队建立的本意就强调城市作战、特种作战,训练也是长期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的。
  与同样立足于城市作战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内卫部队不同,特种作战旅面对的是境外作战环境,交火的敌人亦是外敌。
  对待外敌,自然需要不同的作战理念,比如说,除恶务尽。
  这一次,兵部总参直接抽调了特种作战旅两个团3000人的战力,说明了攻克新沪中城市战争的重要性。
  加上北太平洋水师的两艘炮艇,主力部队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余人。
  除此此外,兵部调令莫白部,也就是第二混成旅为此次战役提供掩护,穿插至内华达山脉西侧,以切断可能出现的东部支援。
  根据指示,莫白部将保持高度机动性,必要时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佯动、辅助参战。
  ……
  望着大军向南掀起滚滚烟尘,朱富贵心情复杂。
  虽然认为这是自己和兵部做了反复研究之后做出的完全部署,但到了见真章的时候,又忍不住想这想那起来。
  就好像送孩子走入考场的老父亲,总是担心孩子粗心漏题了,或者犯别的小错误,以至于稳稳能考上的清华北大失之交臂,只能去北大青鸟一展宏图了。
  从点将台上走下,一众警卫员帮助皇帝陛下卸下冠胄。
  这套甲胄可不再是几百块钱买来的塑料道具甲了。
  而是朱富贵花了重金向甲胄爱好者收购的大唐光明铠,重达60斤。
  虽然卖相无敌骚气,但穿着实在是折磨人的事情。
  警卫员帮忙将盔甲卸下,朱富贵连做扩胸运动,恢复四肢的感觉。
  殷素素一身戎装,白了朱富贵一眼,道:“大帅你如果放心不下,为什么不御驾亲征呢?末将愿誓死相随!”
  “呸,我看你就是想打大炮了!”
  朱富贵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小伎俩,不动声色地捏了一下她的蜜桃臀,“肘,咱们回宫,试试朕之炮不利乎?”
  ……
  想太多确实没用,学常凯申搞远程微操,或者学允炆老祖去太庙里求祖宗保佑,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不是朱富贵吹牛,就自己那些费拉不堪的祖先,自朱允炆以下,以后自己去了地府,见着了哪个都可以仰着脖子,他们还得笑脸相迎。
  他们但凡敢摆一丁点架子,八八老祖都会把他们吊起来抽。
  虽说不打算插手前线的具体作战,不过朱富贵也并非是对战争进度两眼一抹黑的。
  自从1839年第一条商业化线路运行之后,电报便已经取代了烽火台、飞鸽传书等传统形式,成为传递军情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
  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敷设完毕。
  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
  也得益于这条越洋电缆的失灵,才使得北美大陆与英国本土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让朱富贵占了不少便宜。
  按照原本的历史,美国人结束内战之后次年,也就是1866年,修复了穿越大西洋的电缆,恢复了北美与欧洲的电报通讯。
  但在这个时代,跨大西洋电缆的修复似乎遥遥无期。
  与之相比,晚清的电报发展很晚。
  “电线兴自泰西,无论水陆程途千万里,音信瞬息可通,实于军情商务大有裨益。即如法国之于越南,俄国之于珲春,日本之于朝鲜,皆设电线。盖有事呼应灵捷,无事可便商贾,故凡用兵要地,通商码头,彼族无不谋占设电线。”
  这段左宗棠的话中,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奈。
  左、李、张等人后来努力架设了许多电报线路,不过为之晚矣,这些电报最后变成了民国各个大帅、总督们通电全国的表演舞台。
  对于大明来说,有线电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也是个新鲜事物。
  朱富贵作为后世人,一开始就奔着无线电报去了,完全忘记了这茬事。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如果不想交高额的文化值罚款,朱富贵在平台上只能买到业余无线电台。
  如单价在一两万元的【elecraftkx3便携式短波电台】,使用非常方便,能在城市和野外分别切换uhf和vhf频段。
  短波通信也完全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各种电器杂波的干扰。
  在海船和【汉骑01】坦克战车,以及一部分运输车上,都装在着此类电台。
  不过毕竟是非专业无线电设备,肯定还是不如有线设备靠谱。
  大明城际间的通信最终还是通过有线信号实施。
  在网上很容易就能买到靠谱的滤波器,大明建设的以新凤为中心的电报网络可以一条导线传送几十路电报,比起目前西方使用的单路电报要先进高效的多。
  这一次一旅工兵营便携带了相关设备,将铺设一条从战斗前线到新鲁的电线,确保朝廷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前线的战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