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初月帖》真迹

  “啊这…”
  陈三顺一阵苦笑,没想到被刘老给威胁了。
  不过,知道人家是一番好意,要是换作别人,肯定是求之不得,刘老也算是一方红人,这一生积累下来的财富不少,能说得上珍贵的,即使不是价值连城,也是价格不菲。
  “你就答应我吧。”
  刘锦江再次恳求道。
  “行。那我这就过去。”
  陈三顺道。
  人家老人家都说到这份上了,而且自己还拜托人家做事,要是这点面子都不给,那就太不应该了。
  “嗯,最好是你自己来,这两样东西对我来说,非常珍贵,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毕竟人心是最难猜测的,现在认为最信得过的,以后未必。”
  刘锦江提醒道。
  原本陈三顺想带二哥张曦去的,但刘老这么说了,他肯定是不能带的。
  跟几个兄弟说了一声,产生就离开了甄家,前往刘锦江的家。
  下午三点半,陈三顺出现在刘老家,因为来过一次,倒是轻车熟路,而门卫被刘锦江交代过,见到陈三顺,直接放行。
  刘老直接让人带陈三顺进大厅,然后将下人全部遣走之后,将门关上。
  陈三顺看着这场景,倒是有些哭笑不得。
  如果不是知道刘老是来送礼的,他还真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搞暗杀了呢。
  “小陈,跟我来吧。”
  刘锦江不多时,直接站了起来,带着陈三顺往后面走去。
  而陈三顺也不是第一次来,后面是那个四合院,他是知道的,但他觉得,刘老这一次应该不是带他去那个藏宝室了。
  果然,跟着刘锦江走进了四合院之后,刘老进入了另外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正是他的卧房。
  但卧房里有一个暗门,只见他朝着墙上的某一块砖位用力一推,就听到“轰隆隆”一声闷响。
  这四合院有一点年纪了,六十多年前的房子,中途翻新过,但里面有以前设计的机关。
  这是一个小密室,有点像女孩子的衣帽间,大概就八九平方米,三米乘三米的规格。
  里面放着一个保险柜,跟地板上的钢筋焊在一起,倒是非常安全。
  刘老二话不说,直接输入了密码,将保险柜打开,然后从里面拿出了一个东西。
  是卷起来的,但是微卷。
  刘老将绑在这卷上一根红色撤开之后,在保险柜上摊开。
  陈三顺原本还不太在意的,毕竟刘老送他什么,他都会接受,不在乎价值。
  可当他看到这东西的时候,他也不淡定了。
  “王羲之的书法?”
  陈三顺惊讶道。
  “嗯,这是我老爸留给我的,当初他被人家请去看风水,后来被一帮地下势力拉去一起进了墓,他在一个名人的墓里见到这个,偷偷藏了起来,带了出来,后来找了几个信得过的朋友仔细研究过,证明是王羲之的真迹。”
  刘锦江解释道。
  要知道,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他的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
  这是传言,真迹真的无存与否,谁也不知道,只是大家没发现罢了。
  如今出现在博物馆的,基本上都是描摹本,其价值虽然也高,但跟真迹没法比。
  王羲之的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而这初月帖如果是真迹,那可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之一,价值连城也不为过。
  如果真拿出拍卖,五十亿都有人抢。
  陈三顺拿着这幅草书作品,开始仔细看了起来,描摹本跟真迹价值相差甚远,而且非常相似,想要辨别是非常困难的。
  让他这样拿出去,说是真迹,估计没几个人相信。
  连陈三顺现在也不信,所以,他必须要好好鉴赏一番,才敢初步做决定。
  “小陈,我之所以将初月帖交给你,是觉得我俩有缘,而且,你可能有办法确认它是真迹,毕竟,这幅初月帖,如果没办法确定是真迹,那价值是很普通的,描摹本过亿已经是到顶了,虽然这钱不少,但我一把年纪了,钱对我来说,只是一些数字,没什么意义。”
  刘锦江继续道:“我只想在死之前,让我老爸当年的梦想实现,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这幅字拿出来,结果,连是否是真迹都没弄明白,那也是非常悲哀的,能完成他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好吧,我先看看,真迹和描摹本本来差距就很小,我得仔细看。”
  陈三顺如实道。
  刘锦江点了点头,道:“你需要什么工具,尽管跟我说,我找给你。”
  “不用,我包里有。”
  陈三顺说罢,将斜肩包的链子拉开,从里面拿出了一个放大镜和一支小手电,开始仔细看了起来。
  初月帖纵26.3厘米,横32厘米,一共8行61个字。
  整个帖的文字为: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其大概意思是: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由于朝代更换,战乱频繁,王羲之的作品至今已无任何真迹流传下来,现所能见到的多为摹拓本和以真迹为蓝本的刻本。
  而现在初月帖的出现,让陈三顺的心情难以平复。
  要知道,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也只是廓填墨迹本,而并非真迹。
  用放大镜看了一阵,陈三顺发现,这纸质很特别,说不上是什么纸,因为很少见,能确定不是现代所用的宣纸,甚至来拿明清时期用的生宣纸也不算。
  后世的摹本、墨迹版,甚至高仿,用的基本上都是硬黄纸,而这一幅字,所用的纸张,显然不是这些。
  这种纸张很特别,陈三顺曾经见过一次,那就是东晋有名书法家王瑄的伯远帖,伯远帖收藏于帝都故宫博物馆,现代陈三顺在读书期间,有幸去看过一眼。
  因为《伯远帖》号称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所以好奇地多看了一阵,当时他就特意研究了一下纸张,有一位老者说,这可能是枸树皮纸。
  只是采用陕西、甘肃等特有的枸树皮做成的纸,据说魏晋时期就已经在使用,用于书法之类的。
  但因为没有证据,这一点陈三顺也只是猜测。
  只是眼前这初月帖用的纸,的确跟他当初看到的伯远帖是一致的,同为东晋的书法家,很有可能,王羲之的作品,用的就是枸树皮纸。
  这么说来,这初月帖很可能是真迹。
  再从笔法上看,王羲之的初月帖因为是《万岁通天帖》的第二贴,他的笔法较之前,做了很大的改变。
  他将隶书、行书揉合为草书,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
  属于最最早期的草书,有点古意在里面。
  王羲之的草书,即使墨迹摹本,也达不到他的水准,只能说无法抓住他的神魂,摹本只是一个躯壳。
  “怎么样?”
  看到陈三顺的脸色阴晴不定的,刘锦江有些紧张。
  “初步判断,有百分之六十几率是真迹,但具体,回头还得仔细看看,我一个人的见识有限,无法百分之百确认。”
  陈三顺道。
  “太好了,我父亲说过,只要有人说有51%的几率是真迹,那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王羲之没有真迹留存,过去了那么多年,谁也不知道当时他到底用了什么纸来写的。单单从笔法来看,这幅字帖,的确非常传神地表达了王羲之初代草书的随意性。”
  刘锦江如实道。
  “哦?看来刘老也是行家啊?”
  陈三顺惊讶道。
  “我也是因为父亲交给的任务,一直在关注王羲之的书法而已,其他的我可不会。”
  刘锦江如实道。
  “好吧,这么珍贵的东西,你真要送我?”
  看到是王羲之的真迹,陈三顺倒是有些激动,有了新的想法,并不是他想利用它来赚钱,而是觉得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他也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对王羲之的字非常崇拜,尤其是草书,至今为止,无人能超越。
  对于书法界来说,王羲之就如同一个天外来客,即使再过百年,依然是王者。
  “当然,这字帖留在我这里也没有用,我看得出来,你并非一个爱才之人,只希望有一天,这字帖能被公认为真迹,即使藏在博物馆里,估计我老爸也没有遗憾了吧。”
  刘锦江道。
  “放心吧,这字帖,我一定会尽量确认,收集各种材料,鉴定它的真伪。”
  陈三顺保证道。
  “哈哈哈,我就知道找对人了,那这字帖就交给你了,至于你是卖,是藏,或是交给了博物馆,我都不会干涉,但有一点,我希望,必须要弄清楚它的真伪。”
  刘锦江强调道。
  “没问题。”
  陈三顺点了点头。
  刘锦江不纠结,直接从保险柜里拿出了另外一个东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