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_分卷阅读_147

  “郑代宋时发明羽毛球,因解释羽毛球运动轨迹中的物理原理,被人称为“一球师”?”
  他断不能让这个流言发展下去,摸了摸嘴角,强行勾起个职业笑容,起身说道:“天理存于万物之中,万物之中也莫不具备天理,也不只在这小小的球中。宋某拿它来不过是为大家闲暇时养身锻体,如今诸贤在坐,与其谈这球,何不谈谈如何做学问?”
  那个说他“一球师”的声音顿时断了,众人的目光都聚到他身上,不再提羽毛球,宋时才暗松口气,朝堂上拱了拱手,说道:“在下不才,便抛砖引玉,先谈谈‘知’‘行’之说。”
  他要讲的却不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而是他学了多少年的,小学时抄过座右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他是个没名没号的小秀才时,没有话语权,一句经义解错就能影响名声甚至前途,自己的理念自然要谨慎藏着,不是桓小师兄那样知根知底的人不能告诉他。而他如今成了连中三元的文人楷模,连做个羽毛球都能被说成“一球师”,也没人怀疑他是穿越的,那么他也可以说说自己想说的东西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翻译成古汉语是“以行验知”!
  读书人坐屋里编出来的理论不经过实践检验都不能算真知!
  “朱子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知之易,是因人所知皆从古籍与师长言行中来,只需记忆领会;行之难,并非因我等读书人贪懒好闲,得知之后不依此而行,而是我等所学未必即是天理,践行之中又要以行验知、以行证知、以行促知……”
  他拿朱子的话垫场,很快便引入了自己的理念,但场中官员、书生也没一个反驳他的——难道谁能站起来说,“行”之难不因为别的,都因为他们自己贪馋好懒,知了硬是不行吗?
  真有人敢承认这条,别人也得跟他划清界线,把自己择成清清白白能知能行的好学生。
  他痛痛快快地讲了一顿超时代的道理,最后又用史上天文研究发展给自己当注脚:从汉代虞喜发现“每岁渐差”,到北齐张子信发现“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再到北凉赵【匪欠】打破旧闰法的《元始历》,刘宋祖冲之将岁差引入历法的《大明历》,何承天创用定朔算法,使朔望与月圆缺相符的《元嘉历》……
  天道有常,而前人传承下来的学问并不一定切合天道,更非万世不易之理,所以求知时需要人时常以行验知。若经再三验证不过的,那便是旧知有误,需要以行证知、以行促知,寻得正解。
  天文历法是最直观记录星象、四时变化的。天行有常,历法却常变常新,新历法总能比旧历法算得更精准。可知前人所知绝非万世不移的真理,今人也不可一味拾古人余唾,必须亲自践行,经的起检验的才是真知!
  其实他对这些历法也就是听他师兄讲过,背些概念、名词,没太深入研究过。现在使用的《大郑历》法能用《数术九章》中的算法推算出来,就是他有点看不懂……
  不过他师兄会算!
  有一个会算的足够了,反正也不是外人……
  宋时抿了抿嘴,淡定自若地讲着“以行验知”,只差一步没说出“先行后知”这个直接把理论推进到二百多年后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但他自己不开口提“行先知后”,这段讲学就被认定包含在朱子认证的“知轻行重”理念内,并不出格。而且他讲学也像小论文一样,论点、论据、论证俱全,又能讲出普通书生听不懂的算法忽悠人,更有三元的光环加持,竟听得满堂人屏息静气,没有一个能起身反驳他的。
  也没人再提“一球师”了。
  这一段讲学结束后,刘府尊当先起身,领众人用他在福建“发明”的鼓掌礼赞赏了他这场讲学。
  宋时谦虚地低了低头:“在下年少气盛,有讲得不对之处,还请各位不吝指点。”
  李中书摇头叹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年纪轻轻便有新见知,我这钻在故纸堆中的人还谈什么指点!”
  听完他这场讲学,别人也不要再上场讲了:讲旧理学,比不过他有所创新之言;发新议论,却又不一定发得出来,而且若是比不过这后生晚辈之言,就忒尴尬了。
  好在宋时自己知机,主动提出:“方才我讲得有些繁冗,诸位先生与学生想必有些累了。咱们且用些茶点,稍稍休息,讲些闲话。若有久坐筋酸的,也不妨到外面场中打打球,舒展筋骨。”
  他那羽毛球早叫人盯了不少时候,这话说出来响应者极多。只是几位因老疾致仕的老大人不方便下场,便不跟着年轻人往外跑。
  府、县几位官员也不顾面子,各拿了支球拍问宋时如何打。宋时便先教了他们发球、接球的技巧,又问旁边奉茶的年轻僧人有没有踢球用的丝臁与长绳、石灰、白噩之类。
  那僧人也眼巴巴看了羽毛球许久,闻言便兴冲冲地说:“有!寺里师兄们也有会踢球的,老爹稍等,小僧这就去取来!”
  ……不用那么客气,我岁数也没你大,叫声施主就行了。
  宋时神色复杂地目送他离去,拿着球拍的人都已经按捺不住地下了场,没拿着的也到廊下等着人换手。几位不下场的老大人倒叫僧人搬了椅子到门口坐下,看着那僧人飞快远去的身影,含笑议论:“怪道潘阆作诗云‘散拽禅师来蹴鞠’,信知这寺中僧人也都好蹴鞠。”
  宋状元在福建创出双臂垫球的排球式打法,也是天下闻名啊!
  众人想起这事来,不禁都看向宋时,那岳举子恰好抢着了一副羽毛球拍,便邀他下场:“我这武人便随意寻个僧人打桨球也不要紧,但若不得见制成此物的宋三元亲自打一场,可要带着遗憾还乡了。”
  宋时并不推辞,接过拍来在掌中转了一圈,潇洒地问道:“是要看我的技艺,还是哪位来与我对打,教众人细观双人对打的技法?”
  自然是要看绝艺!不好看的,他们自己打起来还看不见么!
  刘府尊指着那岳举子道:“岳贤弟年少,又会武艺,必定动作灵活,你与宋状元对打,叫他显出一身本事来!”
  岳举人原本都做好了拉僧人给他投球,独自打板球的准备,却听府尊大人如此安排,自是满心欢喜荣幸,连忙排众而出,站到宋时面前。
  几个僧人恰好送来臁网和白灰,送来后便留在院里等着看球。宋时便不客气地指挥他们在院里划了边框,中间拉上球网,请岳举人和自己各站一侧,拿着羽毛球发球。
  虽然人家要看他炫技,但对方接不起球,这技也没法炫。他先看准了岳举子站的位置,拉了个短而低的弧线,几乎是把球送向他的拍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