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_分卷阅读_85

  争竞心如此之重,往哪里放天理,还做什么学问!
  出去给小朋友、不,去给同学赔礼道歉,闭幕式之后捎着给他们老师的家长信回去吧!
  不捎也不要紧,老师这边会再寄一封过去的。
  他一顿操作猛如虎,把一个从小被师长捧得跟白鹤般骄傲的少年才子吓得心头一片空白,竟忘了怎么反抗。更可悲的是,他才拉着人从讲台后方绕出几步,面前便现出了桓老师和方提学、王、张两位老先生的身影。
  方提学虽也姓方,却不念五百年前同是一家的情份,过来便笑呵呵地拍了拍宋时,夸奖他:“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气势。将来若有了自家弟子,必定要教成个规规矩矩的小书生。”
  宋里也有些叫他们吓着了,一面辞谢一面打眼风问桓凌。
  桓凌笑道:“老先生们惦记着学生,也睡不久,咱们出门后不久便都起身了。只是咱们骑马出来的,脚程快,他们乘车便要慢一些,这时候才过来。”
  正好看见他把学生拉到没人的地方教训,还要写信告诉老师。
  方学生眼巴巴地看着几位老先生,想请他们帮忙说句话——他也是有名的风流才子,在外头与人辩理时吃点亏也没什么,可告诉老师这算怎么回事?是把他当小孩子么?
  可惜平常的他是个老师们珍爱的才子,如今却落到了个不光会读书,还能办大型讲学论坛,才学又高、品行又佳、组织能力又强、长得还比他好看……完全可着老师们贴心小棉袄模子长的宋时手里。
  叫这么个好学生衬着,别人再好也显不出来了,略有些错处的直接就打成了差生。
  方提学不仅不救他,还笑眯眯地说:“这学生本官倒还记得,上个月刚提考过他。当时他的经师,致仕国子监监丞徐镜湖先生来拜访过本官,你去信不方便,还是本官去信叫他管束学生吧。”
  方学生的脸色发青,又不敢反抗,从一只云间白鹤活活熬成了淋雨的鹌鹑。
  虽说他挨训是在讲坛后面挨的,但他从慷慨激昂地喊话、春风满面地跟着宋时离去,再到回去时瑟瑟发抖的小模样,无不提醒众人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再之后三位老先生也没急着讲学,而是坐在台下看他们的自习会。众生见了方学生这个活例子,又见镇场的老师从一个年轻和气的桓凌添到了四位,也不由得更加约束住自己,安安份份地讲完了十二道题。
  这十二道题选得既公正,自习的方式也新鲜合用,连他们这些积年的学者、老师,看了自习会后都有所斩获。更可喜的是,宋时敢办这样的大会,能办得起这大会,也能一人压得住场子,不借尊长之力便管束住学生。
  虽然也有桓凌帮他压场,可他自己也是才理兼备之人,才能说得那学生低头认错。而他点出别人的错处后又肯给人留面子,并不咄咄逼人,这份心胸和体贴,也不是这般年纪的少年学子容易有的。
  这一天讲学结束,回到府宾馆后,方提学就不禁写信给黄巡按,分享自己在大会上所见所闻,重重夸了这宋学生一回:
  平常他们提学御史看学生,只在考试时见上一面,看看文章、听听本县教谕有说法,难得认清人品能力;今日见他在台上主持应对,说理全无错处,又不以才学骄人,反而尽力引导诸生展露自家所长,这才看出他的器量——
  不是风流才子的品格,分明是名士大家的胸襟。
  第54章
  这场大会从一开始发的帖子,送的新版书就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样式。而大会开办两天来,无论是讲学会的盛大规模还是那场由主办人宋时亲自主持的自习会,都是本朝以来未有,可算开创学界先河了。
  明日他还能弄出什么出奇的、叫人一顾难忘的事体么?
  能。还有闭幕式呢。
  开幕式有领导致辞,闭幕式也得有领导讲话。
  不请大领导方学政点评一下这场大会举办得成不成功、还有哪些缺陷;不请桓通判作为上级汀州府代表讲话;不请宋县令及本县各级领导就这场大会作出发言;不请优秀讲师王、张两位老先生点评一下教学理念、展望一下以后的学术方向,怎么配得上这场盛大的、史无前例的讲学交流论坛呢?
  岂止要请领导讲话,还要请领导题词。
  讲坛旁边见贤亭里竖了一个建坛纪念碑,讲台下面还要竖个福建讲学大会留念碑——往后每届大会召开,讲学的大师都要在竖碑题名。将来题的碑多了,就能在讲坛到交椅山间慢慢铺成一座碑林,万一哪位题字的老师当了首辅、名人,连这碑林和讲坛也能跟着留名青史。
  哪怕没那么出名,传承下去也是个历史建筑、文化旅游景点。他当初做导游时就只是带着游客参观这些古建筑、石碑,给人讲讲古人事迹;现在竟然能亲手打造旅游景区、给未来的同行们创造福建理学交流历史,也是出息了!
  最后一位讲师讲话结束,从台上下来后,他就催着差役们撤下桌椅,架上白纸屏风,在地上铺了一卷茜草染的十米红……红草毯。
  地毯太贵,买不起。
  单铺红绫倒是铺得起,但绫绸太薄,容易起皱不说,把绫罗绸缎放在脚下踩,更容易叫人抨击作风侈奢。尤其他父亲还是地方父母官,年前又刚查抄了一批大户,花钱花得太多易有瓜田李下之嫌,所以办这大会时也是一切从简的。
  反正这简版的红毯秀之前也没人搞过,弄出来照样有效果。
  签名板竖好,红毯从签名版前滚下正面台阶,直铺到观众席前。主持人宋时从侧面上台,请讲学老师们依次上台题字留念。
  四位老师题罢了字,又换了新的白绢屏请来参加讲学的学子们上台留名。这扇白绢上的名字不会像老师们的题词那样拿去刻碑,却要长留在讲坛后依山而建的宋氏学院里,每次学术交流会都要拿出来让学生观摩一回。
  虽然不能立碑,但有这么一个名单,也满足了这些才子求名的急迫心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