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红楼梦8

  也就是说此处的贾宝玉可能是北朝的某个君主。
  麝月身后跟着两个丫鬟正在帮贾宝玉解腰带。
  贾宝玉有些不耐烦了,说:“你倒是快点啊!”
  “就好了就好了。”麝月回答。
  贾宝玉疲乏地往刘姥姥曾经躺过的床上躺了上去,说:“行了这半日礼,走乏了。”
  从贾宝玉说的这句话可以分析,他现在躺的这个床可能是行宫里的。
  袭人端着一杯茶走了过来,见贾宝玉已经睡了。
  外面的丫鬟嘻嘻哈哈地喊道:“拜寿的挤破了门了!”
  贾宝玉朝门外看去,只见一个丫鬟笑着作揖道:“二爷千秋!”
  其他的丫鬟也都跪下道:“宝二爷千秋!快拿面来我们吃!”
  但是旁边的元春四姐妹却在一旁站着观望。
  我们知道啊,在这里千秋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的是过生日,一个指的是人去世了。
  贾宝玉连忙让麝月给拖了披风说:“不敢起动!袭人,快预备好茶来!”
  之前旁白说因为不是清朝的所以不太热闹,可是这里却提到了非常热闹的场景。而且贾宝玉还说“不敢起动”,让袭人预备了好茶。
  不想起,这没什么。但是竟然动也不敢动了,这就有点奇怪了。也就是说贾宝玉是躺着不动接受这些祝福的。而且旁白之前说了,不够热闹。也就是说这可能是在说贾宝玉已经去世了。
  平儿掀开帘子走了进来跪下说:“今儿宝二爷千秋,特地赶来磕头。”
  贾宝玉连忙说:“我禁当不起,来。”说着贾宝玉把平儿搀扶了起来。
  袭人笑着说:“你再作揖。”
  贾宝玉纳闷说:“已经完了,怎么又作揖?”
  袭人说:“这是他给你拜寿,今天也是他的生日,你也该给他拜寿啊!”
  贾宝玉一听连忙跪下说:“原来今儿也是姐姐的芳诞!”
  贾宝玉磕了个头把平儿搀了起来。
  史湘云站在一旁看他们拜礼结束,拉过了两人说:“邢妹妹、袭人姐姐,快过来!”
  史湘云让他们和贾宝玉站在一起说:“你们四个对拜寿!直拜一天才是呢!”
  众人都笑了。
  上面对拜的是谁啊?贾宝玉和平儿,接着史湘云又叫了邢妹妹和袭人,刚好凑成了四个人。也就是说是贾宝玉、平儿、邢妹妹和袭人四个在对拜。
  在古代,什么人才对拜呀?夫妻。可能是某些人举办婚礼的时候会对拜。
  也就是说贾宝玉、平儿、邢妹妹、袭人他们可能是一对夫妻。我们知道平儿和袭人可能是同一个人,那也就是说,所谓的邢妹妹可能是贾宝玉。也就是说此处的贾宝玉和邢妹妹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是一对夫妻在对拜。那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名字里面有两个人的名字应该是女的。
  邢妹妹,这个称呼很明显是女的,也就是说此处的贾宝玉可能是个女的,袭人和平儿可能是个男的。既然贾宝玉,谐音假宝玉是个女的,也就是说真宝玉可能是个男的。也就是说宝玉二字的意思在此处可能指的是性别。
  那司仪史湘云给一对夫妻开玩笑让他们拜一天,大家当然是觉得很喜庆好笑了。
  探春说:“原来邢妹妹也是今日!翠墨,去告诉二奶奶,赶着补一分礼,与琴姑娘的一样,送到二姑娘屋里去。”
  翠墨回答:“是。”
  这里又提到了第一个作者所提到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之前第二个作者曾说伯牙绝弦,此处却又提到了“琴姑娘”,还说此处的这个邢妹妹贾宝玉和第一个作者提到的琴姑娘是一样的。
  探春说:“倒有些意思,一年有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大年初一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俩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有人。”
  袭人笑着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会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
  按照探春说的顺序是元春、贾母和薛宝钗、王夫人、贾琏、林黛玉。我们知道啊元春和林黛玉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贾母和薛宝钗对应的贾琏,他们三个可能是同一个人,王夫人是一个人。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说了三个人:元春、贾琏、王夫人。
  另外从时间上来说是元春、贾母和薛宝钗、王夫人、贾琏、林黛玉。那我们分析过,元春可能说是崇祯帝,贾母和薛宝钗可能是顺治,王夫人可能是孝庄太后,王夫人之后是康熙,康熙之后是雍正。也就是说可能他们实际上说的是五个人:崇祯、顺治、孝庄、康熙、雍正。
  也就是说对应的,贾琏可能是康熙,林黛玉可能是雍正。
  可是袭人接着又说雍正不是贾家的人,也就是说林黛玉可能指的是崇祯帝,又或者说雍正帝的真正姓氏可能不是姓爱新觉罗。
  探春笑着说:“我这记性是怎么了?”
  贾宝玉说:“他和林妹妹是一天生日,所以他记得。”
  也就是说此处的袭人可能就是崇祯或雍正。
  探春说:“原来你两个倒是一日,每年连头也不给我们磕一个。”
  贾宝玉哈哈笑了起来。
  探春接着说:“平儿的生日我们也不知道。这也是才知道。”
  也就是说平儿、袭人和林黛玉都是同一个人。
  平儿说:“我们是哪个牌名上的人,生日也没拜寿的福,又没受礼的职分,可吵闹什么?可不悄悄的过去。”
  也就是说平儿这个人的灵牌和探春摆的并不是一个地方。也就是说此处的探春是雍正,此处的平儿、袭人、林黛玉是崇祯。这是一群鬼魂的谈话。这是一部聊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