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混在三国当谋士_分卷阅读_139

  这是奉孝的小粉丝?
  燕清不由自主地就添了几分好感,觉得十分有趣。
  这么看来,他的气质与作为,倒真跟郭嘉有那么点相似。
  对同龄人的游戏,多是主导,而非是直接参与,偶遇口角纷争,他便一脸从容地侃侃而谈,不一会儿就将双方说得心服口服。
  有种不是刻意为之的老气横秋,不符合他岁数的成熟稳重。
  看够了的吕布,也毫不犹豫地移开了视线,问燕清道:“如何?”
  凭他们之间那朝夕相处多时,几乎称得上心心相印的默契,燕清自然不会听不出,这乍看没头没脑的问话里,究竟指的是什么。
  燕清不答反问道:“主公可是欲做蜾赢,收此螟蛉?”
  在南北朝之前,人们都误以为蜾赢是不产后代的,于是捕捉螟蛉,以其为假子,便惯以‘螟蛉’做义子代称。
  而在这东汉末年,最叫燕清印象深刻的螟蛉,便是刘备的义子刘封了。当时刘备樊城大捷,正是心情大好的时候,膝下又尚且无子,见到气貌不凡的刘封,就忍不住心生喜爱,将他收做义子。
  只是刘封风光一时,善战骄勇,结局却称不上好——因他认为战役已毫无把握,便不肯发兵救关羽,又让人担心他兵重而不服军策,后来,竟就被刘备给赐死了。
  燕清之所以一下就猜到这点,是因他清楚,吕布最近与他的感情如胶似漆,短期内是绝不可能娶妻纳妾的了,那吕玲绮便颇为重要,他不可能如此草率地定下独女的婚事;要说吕布起了爱才之心,有意把这人视作为正儿八经的人才招录,那更是无稽之谈。毕竟以对方年岁,饶是出彩,也过于青涩,有操之过急之嫌。
  吕布果然颔首:“瞧着不错。重光可愿唤其师长来,问问才学品貌?”
  燕清见吕布虽有了这意象,也还是十分慎重的,便打消了劝说的想法,遂吕布意地将执教那人的所有夫子叫来,又退出吕布与他们交谈的内室,手里捧着那人申请进学时的详细资料细看。
  翻到卷头,燕清禁不住点了点头:有那龙章凤姿,果然是甲班的学生。
  还是琅琊人士?
  他在建起这套教学系统时,并没有狂妄到照搬现代那套,但也做了一番让人目瞪口呆的修改。
  小至学子的装束必须由学舍统一发放,杜绝攀比心态,大至万恶的大考小考,多科必修等等,只要是冲突没大到不可调和,又的确有益处的,燕清就毫不客气地拿来用上。
  可想而知的是,这么稳打稳扎下去,只要再过些年,他就可以试着运行那在这推举制盛行的年代,堪称惊天动地的科举制了。
  凭燕清一人,想实现这些无疑是痴人说梦。可有蔡邕和徐庶的鼎力辅助,这几年功夫下来,现在‘官学’的规模之大,早不是当初的小打小闹可以相比的了。
  申请入学的,也从起初那清一色的在寻常规则下出头无路的寒门子弟,渐渐扩展到普通士人阶层,再到跟世家大族沾亲带故的分支,甚至有不拘一格的真正名门望族之后……
  燕清一边优哉游哉地忆苦思甜,一边麻利地拆开了严实的纸封。
  只见,在那很是醒目的学生名姓一栏,再清楚不过地写了三个大字——
  诸葛亮。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大家都很好奇的岁数(以下都是实岁)
  目前是196年秋
  ——
  诸葛亮15
  马超17
  周瑜孙策21
  燕清24
  赵云25
  郭嘉26
  张辽27
  吕布35
  贾诩49
  第148章 略有交心
  燕清怔怔地看着那个对每个哪怕不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后人而言、都称得上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名字,直到眼睛处传来不容忽视的刺痛感,才倏然清醒过来。
  自己竟是在极度的惊愕之下,连眨眼都忘了。
  可吕布这运气,未免也好得逆天了罢!
  燕清忍不住捂了捂胸口,心还在胸腔里咚咚直撞,他略微平静下来,深吸一口气,指尖总算没再颤抖了,便仔仔细细地往下看去。
  这不看不打紧,一看才知道,这小屁孩版的卧龙先生,居然是个在学舍里相当有名的问题儿童。
  要不是在每次考评中,他都一骑绝尘,以堪称完美的成绩,当仁不让地将所有科目的首位收入囊中,诸位执教他的夫子都不由得起了爱才之心,对他的评价,恐怕就不会有那么深的回护辩解之意。
  问题并不是出在他的学业上,而是在他跟同窗之间的关系里。
  显然,根本不似他们方才在高处所见到的那般和睦,也完全称不上是发生纷争时的好心协调者。
  甚至与这恰恰相反。
  因父母早逝,之后诸葛圭留下的这三儿两女,就一直是叔父诸葛玄代为照顾的。几年前,当吕布势初下扬州,急缺治理郡县的官吏时,诸葛玄就顺应贾诩和徐庶的征召,来出任豫章太守一职了。
  在得了贾诩的建议后,诸葛玄就决定,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和诸葛谨、诸葛亮和诸葛均三人,都给申请了许城的官学,就留在这豫州州治就读,而不是追随他一路去到豫章。
  等入学后,年岁最大、生性谦虚低调的诸葛瑾,和软乎好脾气、又年纪幼小的诸葛均在最初的拘谨过后,很快如鱼得水,与同窗们打成一片。
  作为夹在其中的二子,诸葛亮则与众不同。
  他聪颖绝伦,十分臭屁,高傲得很,从不与自己瞧不上的为伍,偏偏是雷打不动的首名,本就招人嫉妒。
  可将这不和追根究底,还是因诸葛亮虽也承认燕清有神鬼莫测的推演仁画、识人辨才和出类拔萃的用人唯贤之能,在这文舍最推崇燕清、武寮最崇拜吕布的地方,却始终将众人公认居于燕清之下的鬼才郭嘉,视作心目中最智绝天下的谋士。
  当他对郭嘉赞不绝口,还处处以模仿这位常年花枝招展的扬州别驾的打扮做派为荣,又拿自己的才华跟管仲和乐毅等人相比时,就注定成为众所矢之,十足十的欠扁了。
  诸葛亮之所以还能好端端地站着,一路我行我素,没被群殴,是因这些半大少年好歹讲究个君子动口不动手,然而论起动口,还真没人说得过能言善辩的他……
  燕清具体看了现在就有了舌战群儒的影子的诸葛小少年犯众怒的缘由,不想居然还出在自己身上,不禁有些哭笑不得,决心等一回到府邸,就拿这趣事跟郭嘉分享一番。
  奉孝定然会得意得哈哈大笑吧。
  紧接着,他就默然沉吟,开始思忖吕布要收诸葛亮为义子的话,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祖上出过许多官吏,然而人丁逐渐凋零,到早逝的诸葛圭这一代,除了尚存的诸葛玄还做着个不大不小的太守外,已是青黄不接,翻不出甚么光鲜的记录了,可谓是相当尴尬。
  诸葛圭虽早逝,膝下却留有三子,叔父诸葛玄又极其欣赏和感念贾诩当初的赏识,不成阻碍;吕布也早摆脱了三姓家奴的污名,在许子将的月旦评语,和大力支持燕清广开校舍教化民众、虚心求谏、谦对文人谋士一系列举措后,跃然跨入士人阶层;而诸葛亮最崇拜的郭嘉与燕清是至交好友,想请他做个说客,也是轻而易举的。
  固然称不上十成把握,但要达成此事,希望还是相当大的。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从来不是个如水镜先生司马徽那般甘于隐姓埋名,眼睁睁地看着家族变得没落,默然终老的性情,而是胸怀大志,愿出将入相,仕明主成就大业,千古留名的野心。
  这份想出人头地的强烈心思,从他在不知黄月英品性,甚至明知对方容颜丑陋的时候,也爽快应下与荆州刺史刘表有姻亲关系的黄承彦许出的婚事时,就可见一斑。
  很难说,诸葛亮在学舍里这般独行特立,就不存在刻意引起上头注意的小心机了。
  只不过卧龙纵有经天纬地,通天晓地之才,也不可能猜到,自己哪怕什么都不做,万分清楚他有多聪明绝顶,对视作知音的主公又有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辅佐至何等地步的燕清,都绝无可能放过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