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后面被提溜出来点名的,不管是排位第一,还是倒数,都不如第一次那么醒目。
  荣誉是相同的,耻辱也一样,只是从心里上没了第一个被点名的那种兴奋和沮丧。
  然而,那些被点名的,排位到倒数的臣工,还是背负了压力。
  都一样熟读圣贤书,都一样有过大比的经历,在这样的场合下被曝光……
  赵曦大体的看了看那些被曝光,站起来又坐下的那些臣工……这样的方式,作用还是挺有效的。
  还记得内阁当初对这种模式商讨时……
  韩琦说:“士可杀不辱!”
  这理由相当的高大上,还有相当的基础。
  “如果说将提案议案公之于众就是侮辱,那朝廷的大比又该如何?所谓提案议案,在臣看来,无非是一篇策论,还是施政以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策论。能不能撰写好,能不能有的放矢,谈不上辱,无非验证臣工理政的一种手段!”
  王安石是极力赞同的。
  “陛下,臣以为,于朝会上公布议案提案,与朝廷大比放榜类同。正如王阁老所言,更能从中看到臣工理政的实情!”
  张方平也如是说。
  韩琦的观点可能有一些共鸣,但在内阁议事时,有了王安石和张方平的辩驳,也没人再开声支援他了。
  因为,很明显,官家是有意要这样实行的。
  关键是,这样的形式,真的谈不上侮辱,或者说有点擦边……
  不论怎样,大朝会的第一天,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天,胜利的一天。
  这样一个开端,将预示着国朝的第一次大朝会将由胜利走向胜利…~
  “小弟,大朝会第二天议程的章程是什么?”
  苏轼是入选参政来参加朝会的。实际上,他之所以能入选参政,并不是他在黄州理政有什么惊人之举,而是他的文坛盛名。
  在国朝做官,永远离不开文坛,或者说士林更合适。
  黄州的知州,那怕是明知道苏轼整日游荡,也不得不将他拖进参政来…~就是这样,那怕是再严密的制度,执行者还是人,那就脱不开人的情绪。
  黄州知州,首先是个文官,更是知道苏轼在国朝文坛士林的名望。倘若他没有确定苏轼的参政席位,恐怕会受到整个文坛士林的责问。
  还好,苏轼并没有在大朝会被点名,没有让黄州在整个朝堂曝光丢人。
  说实话,黄州知州是真的对苏轼没信心。
  其实,苏轼确实并没有把大朝会的什么提案议案当回事,之所以没有被提溜出来,还是因为他文采的光。
  同样的意见和建议,在递交到朝廷各衙门后,文采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但是,今天大朝会的气氛,却让苏轼有些紧张了。
  他是对理政不太热衷,但他很看重声誉。同样,他不热衷理政,并不是他对朝政就不懂。
  苏轼真心不想在几百臣工面前被提溜出来涮一圈……
  苏轼觉得,如果自己用心了,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出现那样的情况。
  所以,他在朝会结束后,来找小弟问计。
  小弟苏辙,不仅仅是议政,似乎现在还是官家看重的中坚臣工。
  “二哥,如今的朝廷,你真的需要收收心了。你那个《寒食帖》……二哥,小弟该怎样说你好?”
  “二哥,如今的朝廷核心是务实,是治政,是踏踏实实的做事。以如今朝廷的升迁秩序,已经不再是仅仅靠磨堪和资历了。”
  “二哥,以你的资历,进入议政本该是顺理成章的。其实,之所以你这次落选议政,监察衙门那点事,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官家对你的印象。”
  “提名议政是官家的权利,倘若官家对你提名,以你在文坛士林的名望,你觉得会被阻拦吗?”
  “从根本上是你在官家的印象里,才华只体现在诗文上,并没有治政的出彩之处。柳三变的遭遇你不是不清楚。”
  “就比如你现在问小弟的事,明日的朝会章程…~这都是朝廷明发的内容,每州每府,以及朝廷的每个衙门,都有议程的。你根本就没看是不是?”
  苏轼被苏辙说的有点尴尬了。确实,他没看。离开汴梁一年多,他再次回到汴梁,更多的是参加一些饮宴。
  想想也是,这正是国朝各地大才聚聚汴梁之时,他又怎能错失这样的扬名机会。
  还有就是,那些把他当作恩客的娇娘,可是等着他的诗文出头呢。
  苏轼自到了汴梁,只是随意的撰写了所谓的提案,朝投身到倚红偎翠的大业中去了。那顾得上看朝廷的朝会议程。
  若不是今日朝会那场面,让他担心,他连拜访他小弟的时间都没有。
  “小弟,二哥到京城,那些许久不见的诗文好友,还是需要应酬的……”
  苏轼这解释,连他自己都气不足。
  “唉……二哥,真不能这样下去了,如今的朝廷,容不下尸位素餐的臣工。”
  “明日的议程是分组讨论。讨论今日朝廷各衙门的议案提案答复,讨论朝廷准备推开的役兵法、驿站改制等内容。”
  “别以为讨论就可以一言不发,或者滥竽充数。每一组臣工都是按地域、职能随机确定的,并且,每一组讨论都有监察官在场。”
  “比如二哥你,你可能在黄州那一组,也可能在酒监那一组。不管是那一组,提案议案是有针对性,但是对于朝廷的新法是统一的。”
  “在讨论的过程中,监察官负责秩序,而秘书处负责记录。每一组的讨论过程,最后都会记录在案,并形成文稿,呈于内阁甚至官家,也有可能在讨论结束时,朝廷会针对特定议题的讨论,像今日一样进行排位。”
  “二哥,你够聪慧,只不过心思没用在理政上,这不行!小弟希望你回驿馆认真看一下朝廷的新法,也用心反思一下自己的职责……”
  苏辙太了解他这个二哥了,但是,该说的话还是得说到。
  苏辙这些年在讲武堂,已经能深刻熟悉官家的施政宗旨,对于二哥这样的做法,他真的很担心。
  “小弟,这些朝廷也都公布了?”
  苏辙白了苏轼一眼。自己这个二哥还真是个政盲。
  朝廷的议程只是注明分组讨论,怎么可能这样具体?这只是他的猜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