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朝野大定,册命太子!
尽管李二陛下已经下了口谕册命李治为太子,可是面对李治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的形象,可他心中终究还有一丝犹豫,于是问道:
“虽然你们已经与朕的意见相同,但朕却不知道外朝议论如何?”
“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已经归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试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
这个时候李治在场,更是长孙无忌向李治表忠心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又站了出来坚定向李二陛下答道。
对于程处弼可是好笑,李治是仁义孝敬不错,可是要说李治能够让天下百姓归心的本事,那就呵呵了......
一个在朝十五年的皇子,且一直生长在皇帝的身边,没有在朝担任要职,更没有外放为官过,哪来的政绩和口碑让百姓归心!
就是担任要职,或是外放为官,也绝对做不到让天下百姓归心!
即使你做得再好,天下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是不满意你的。
当然,程处弼也并没有反驳长孙无忌,毕竟长孙无忌这么说,也是为了李治好。
第二天,李二陛下在太极殿上朝的时候,在面对京官六品以上文武大臣,直言道:
“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众位皇子中任选一人为太子,谁可以为太子?诸位爱卿,须当明言。”
朝中诸位大臣一致大呼:“晋王仁义孝敬,应当担任太子!”
这会儿,李二陛下对李治那最后的半点疑虑也在这一致的高呼声中打消了,才是完全定下心来,立李治为太子。
可是李二陛下哪里知道的是,就在昨天两仪殿开会之后,两仪殿的风声就已经被长孙无忌传扬出去了。
一众宰相都支持立晋王为太子。
而且,陛下建议的另一位太子人选为吴王李恪。
到底是支持晋王还是支持吴王,你们自己选吧?
宰相们都支持晋王,那就表示这件事情已经是板板上钉钉子的事情了,晋王殿下是肯定会被立为太子的。
至于陛下为什么还会在外朝举行朝议的时候询问他们无非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至于立李恪为太子,呵呵,谁都不想死!
谁知道若是李恪真的登基为帝之后,会不会把自个当成乱臣贼子给咔嚓掉呢!
就算跟着杨师道和萧瑀,原本支持李恪的那批人也老老实实地跟着答支持晋王了。
晋王已经在内朝通过了,就已成大局,内朝连身为宰相的杨师道都不敢放一句话,外朝他们难道就不怕将来晋王登基清算!
就不怕那些支持晋王的宰相们,甚至是现在反手就教训自己。
政治这回事,在大局已定的时候,锦上添花的多,给自己没事找事的少。
至于长孙无忌为什么要把两仪殿的事情传扬出去,当然还是为了给自己在李治的面前加分,表示自己这位舅舅迷途知返后对他的忠诚。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二陛下正式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听政,昭告天下,大赦天下,赐大酺三日。
李二陛下也在册命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向天下人宣布:
“朕若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
且朕若立李泰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仁孝,朕立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与李泰均安然无恙。”
这一刻,李二陛下正式向他的过去进行道别。
尽管他曾是藩王,他也曾自藩王以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大唐的皇位,但是他并不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走上他杀兄弑弟、逼宫父皇的老路,继续兄弟相残、父子相残。
同时,他也向天下人表示出他公私分明的心态。
哪怕李泰是他最宠爱的儿子,可是为了李唐的江山社稷,为了不再上演兄弟相残的悲剧,他决心不立李泰为太子,而立李治为太子。
这一行为,得到了司马光的高度评价:唐太宗并不将天下重任授予其所偏爱的人,以此来杜绝祸乱的根源,可称得上是深谋远虑呀!
李治的册立为太子,则标志着夺嫡之争的这一场纵跨贞观朝七年的政治斗争正式结束,也标志着自今年年初以来一系列政治大案的正式结案。
当然这两场政治角逐中,最后的胜利者不是前太子李承乾,也不是魏王李泰,更不是齐王李祐,而是晋王李治。
不,现在应该称之为太子李治。
李治的册立为太子这只是大唐次高政治权力的重新确立。
而朝臣们则更关心这两场政治角逐之后的政治失败者的下场和之后政治蛋糕的重新分割。
前太子李承乾一党的人员,早在处理谋反案的时候就已经清理干净了。
而李二陛下接下来要清理的,就是关于魏王李泰以及他的党羽。
李二陛下下诏革除魏王李泰雍州牧、相州大都督、左武候卫大将军之职,降爵为东莱郡王,幽禁于将作监。
黄门侍郎刘洎因为结党营私,革除一切职务,待罪大理寺赐死;
工部尚书兼魏王府长史杜楚客因兄杜如晦有功,免死,废为庶人;
吏部侍郎兼魏王府司马酥勖、魏王府记室参军蒋亚卿等人免职;
给事中崔仁师承密请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左迁鸿胪寺少卿;
其余,李泰府中僚属以及为李泰所亲近者,皆流放岭南。
至于曾经同着刘洎一起支持李泰的中书侍郎岑文本,李二陛下并没有下旨降罪。
因为岑文本本身是个非常会明哲保身的人,虽然支持李泰,但并没有亲自涉及李泰夺嫡之争,自身本身比较干净、没有把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