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甘露殿点将

  阐明了自己对于各族的了解分析之后,李靖便归于文武诸列,向着李二陛下请示道。
  虽然他在名义上还是武将之首,但在职务上他是尚书左仆射,是文臣,即使他可以谏言调兵遣将,但是他不会越俎代庖,去僭越李二陛下的威信。
  李靖是一位很聪明、很善于明哲保身的臣子,出将入相,适时而动。
  该表现的时候表现,该蛰伏的时候蛰伏。
  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回答的是两不相帮,但实际上两不相帮就是对李二陛下最大的支持。
  因为,当时的李二陛下身为天策上将、十二卫大将军,执掌着李唐最为强大的兵权。
  在入朝为官,成为宰相的时候,他又恂恂似不能言,除了李二陛下让他发言之外,在宰相开会的时候,他都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告老请辞之后,只要李二陛下需要他领军出征,他也依旧愿意出征,听从李二陛下的安排。
  一个胜而不骄、才智超群且不自傲、又能够及时为皇帝分忧解难的臣子,如何不能得到李二陛下的喜欢,成为画图凌烟阁之上的功臣。
  “爱卿,字字珠玑,分析透彻,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李二陛下频频点头,连声大笑,丝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对李靖多加赞赏,继而越步到偏殿的玉阶之上,回身扫视阶下的一众文武,心气若虹,扬声高叫。
  “众爱卿听封!”
  “臣在!”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了,一众文武全部欠身,两眼闪闪发光地注视着李二陛下的视线,希望可以看到嘴形上叫出的是自己的名字。
  “凉州都督李大亮听封!”
  终于,李二陛下叫出了第一个名字,凉州都督李大亮,一个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倚大事的人!
  “朕命你为葱山道行军总管,都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军事,统五万人马,负责应对西突厥这一路兵马!”
  李二陛下大手一挥,翻手就是八个州的兵马,交给了李大亮。
  唐朝初期采取的主要是府兵制度,在全国设置的折冲府,分兵治地。
  以南衙十六卫为心脏,以府兵为身躯,以驻守边疆的边军和地方的团练军为臂膀,以属国附族的藩兵、族兵、从军为爪牙。
  折冲府诸史记载不一,其中所载数字最少的为五百七十四府,最多的达八百府,有名称和位置可考的折冲府共六百六十个。
  其分布大致如下:关内道有府二百八十九个,分布在二府十七州之内;河南道有府七十三个,分布在一府四州之内;
  河东道有府一百六十六个,分布在二府十四州之内;河北道有府五十一个,分布在十三州之内;
  山南道有府十五个,分布在一府九州之内;陇右道有府三十三个,分布在十一州之内;
  淮南道有府九个,分布在四州之内;江南道有府七个,分布于六州之内;
  剑南道有府十一个,分布在一府五州之内;岭南道有府六个,分布于五州之内。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八州军事,听起来很牛逼,但其实人数并不是很多。人数在五万人上下!
  唐朝的一个州,就相当于汉代的一个郡、甚至只有半个郡那么大。
  为加强中央集权,折冲府的分布设置,是以“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和“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为原则。
  凉州所在的陇右道只有三十三府,陇右道,管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凉、肃、甘、沙、瓜、伊、芳、文二十州。
  因为是边州都督,李大亮所领的八个州,有十五个府,人数约在一万五千人到两万人之间。
  再加上凉州地处边陲,北陵胡羌,也存在着独立的边军,而唐朝的一支边军军团一般在两万人的编制:四千骑兵、六千步兵、四千弓弩手,后勤人员加辎重兵六千人。
  府兵、边军加上地方的团练军,李大亮才拥有五万人马!
  但是,许多大臣一听到五万人马,眼眸中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李靖的眼眸都多了几分凝重!
  当事人,李大亮也傻眼了,五万军马太多了,在他看来,陛下将一个边军军团交给他,在加上凉州本身的府兵、团练军两三万人,覆灭一个西突厥就绰绰有余了。
  因为按五比一的比例,五万人马中有一万是骑兵,而唐朝骑兵是战无敌的!
  而且,五万人马也很多了,以唐朝初期的五万人马,去对战西突厥的十万人马,说是张飞啃豆芽——小菜一碟,都不为过!
  李二陛下望着眸含困惑的李大亮,并没有去解释,而是压低了声音,庄重的说道。
  “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比在州镇,声绩远彰,故委籓牧,当兹重寄!”
  “臣定当不负陛下重托,若阿史那咥力遣一偏将领军而来,臣定当为陛下吞之!若阿史那咥力亲率十万大军而来,臣定当为陛下拔之!”
  对视着李二陛下智慧的眼眸,李大亮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欠身向着李二陛下,慷慨陈词。
  “好!有臣如此,朕复何忧!”
  李二陛下悦然地点了点头,将李大亮扶起,善意地提点了一句。
  “不过,爱卿一定要巧妙运用西突厥的内部矛盾,分儿化之,诱而击之!”
  “微臣,谨记陛下训示!”
  李大亮毅重地应承下来,回归到队列之中。
  “右武卫大将军、胜州都督兼胜州刺史,程知节何在!”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