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不足忧惧刘玄德
荀攸转过身,侧对荀贞,下拜道:“南容之死,有赵忠之罪,而邺县赵氏不法,魏人又久患之,明公为郡二千石,虽力不及朝中,却足可清郡内!当为郡人除恶,为天下士子振气!”荀贞前阵子又是招揽魏光,又是连下密令,叫程嘉、荀攸等搜集邺县赵家的不法罪证,并命陈到、宣康、刘备等各县的“守令长”、“守丞尉”配合程嘉、荀攸的行动。
这种种的蛛丝马迹早就使得参与其中的诸人或多或少地隐约猜出了他的意思。
只是这种事情,针对的是当朝权宦,事关重大,他们便是猜出了荀贞的心意,却也不能贸然地来询问荀贞,更不能对外人言,故此,他们也只能把这份疑惑藏在了心中。
此时突然闻得荀攸把话题指向了赵忠和邺县赵家,如程嘉、栾固等人,他们因为长在荀贞左右,对荀贞的心意更加地清楚,所以倒是闻言不惊,而如审配、邯郸荣、岑竦、刘备、宣康、陈到等等诸人闻言之下,却俱心头一震,有的乃至面色为之一变。
荀贞、荀攸在上头把诸人的神情变幻悉数收入眼中。
两人只当没有看见。
荀攸既然把话挑明了,荀贞也觉得是时候了,索性立起身来,咬着指头起誓:“必灭赵氏!”
底下众人里,如宣康、岑竦等人,他们都是荀贞的心腹亲信,对荀贞十分忠诚,荀贞说要干什么,他们就去干什么,绝无二话,当下虽然心中震动,却毫不犹豫地俱皆伏地下拜,齐齐啮指起誓:“必灭赵氏!”
又如程嘉、栾固等,他们早就知道荀贞要对付赵家,早就有了心里准备,更是毫不犹豫地下拜啮指,起誓道:“必灭赵氏!”
大环境如此,便是余下的诸人里有对此感到震骇的,此时此刻却也不能不随着主流下拜起誓。
一时间,堂上诸人纷纷下拜,“必灭赵氏”之声响之不绝。
事实上,荀攸在没有丝毫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当众建议荀贞消灭邺县赵家,这是一箭双雕的,首先,自然就是借此机会挑明此事,其次,这个建议中其实是暗藏杀机。
正因为是毫无预兆,所以众人在骤然闻听这个建议后,便是城府再深,也难免会露出一丝半点真实的想法,在表情上会有所变化,那么在场的诸人没有一个笨蛋,每个人都深知这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在发现有人对此迟疑、震惊、骇怕的时候,不用荀贞、荀攸说,自就会有人会提出来,要求荀贞把那个迟疑、震骇的人杀掉,以免消息走漏,连累到大家的身上。
也大概是因为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屋中时,倒是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异议,俱皆下拜起誓,但是每一个人的表情变化,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荀贞、荀攸却也是都看在眼里了,不但他两人看到眼里了,别的人也都看到眼里了,特别是程嘉,看得更是仔细。
众人散了之后,程嘉独自回来。
“君昌,你怎么又回来了?”
这会儿室中只有荀贞和荀攸,程嘉没有绕弯子,直接说道:“刚才在室中,骤闻公达建言君侯诛灭赵氏时,正南、公宰有惊容,适才我等散去,出院时,玄德被门槛绊住,险些摔倒。君侯,此三人不可信用。”
荀贞不语。
程嘉又说道:“做大事不可有妇人之仁。”
荀贞仍然不语,荀攸问道:“君昌何意?”
程嘉说道:“嘉愚见,当刺之,以免语泄。”
审配、邯郸荣、刘备三人和荀贞的关系与陈到、宣康等与荀贞的关系不同,与栾固、陈仪等与荀贞的关系也不同。
首先,他三人与荀贞虽然亲密,但与陈到、宣康等人比起来却还是远不如之,陈到、宣康诸人等於是已经完全依附於荀贞了,而他三人却在人身上还有一定的独立性。
其次,栾固、陈仪等作为郡府吏员,虽然和审配三人一样,对荀贞既有依附性,同时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栾、陈诸人都是痛恨邺县赵家的,在政治立场上是与阉宦势不两立的,也正因为他们有这个特点,所以荀贞才一手提拔了他们。
故此,对荀贞“灭赵”的这个决心,陈到、宣康等是无条件地服从,栾固、陈仪等是从政治立场上完全赞成,而审配、邯郸荣、刘备三人却不同。
他三人一方面在人身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俱为人杰,有长远的眼光,能看到灭赵之后的后果,换言之,他三人都是有雄心抱负的人,是不太愿意把自家的前途终结在灭赵这件事上的,——“灭赵”这件事,是典型的付出多、收益少,付出的是前途、以至性命,收获的只有名声,在不知道历史走向的情况下,是没有什么人杰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的,且如审配、邯郸荣,还都是地方上有名的士族出身,家大业大,因而,在灭赵这件事上他们肯定有自己的考虑,故此在骤然确定荀贞有诛赵之意后,他三人难免会有恍惚失态。
不过对程嘉来说,审配、刘备倒也罢了,邯郸荣却是他的同郡、知交,他之所以能得到荀贞的重用,还是因为邯郸荣的推荐,而在此时此刻,却能毫不迟疑地建议荀贞“刺死”包括邯郸荣在内的这三人,往好听里说,真可谓是“大义灭亲”了。
程嘉见荀贞仍然不说话,又自告奋勇地说道:“君侯宽仁,如觉不忍,嘉愿为君侯办此事。”
程嘉这是主动要求“背黑锅”了。
荀贞是邯郸荣、审配、刘备的上司,和这三人的私交也挺好,如果由荀贞发出命令,刺死他三人,那么事情一旦暴露,传出去,对荀贞的名声必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可如果这件事是由程嘉来操办,那就不一样了,即使事情泄露,荀贞也大可推作不知,由程嘉出来顶罪。
程嘉“良苦用心”、“甘背黑锅”,不管他对邯郸荣如何,对荀贞可谓是“忠”了,只是荀贞却没有同意他的建议。
荀贞默然了片刻,摇头说道:“正南刚烈忠正,审氏乃魏地名族,公宰刚健重义,当时奇男子,玄德吾弟也,与我虽非同胞、胜似同产,他三人纵有一时之失态,又岂会泄我话语?”
不许程嘉遣客刺杀他们。
程嘉熟悉荀贞的性格,知他虽然开襟下士、纳谏如流,但一旦做出决定,这个决定轻易就不会更改,因此,当下闻得荀贞之话,也不再强求,退而求其次,说道:“灭赵一事,非但关系到君侯的前程,也关系到叔业、叔至诸人的身家性命,君侯既不允刺死正南三人,但至少应该允许我派人去监视他三人,这样,倘若有变,亦可早做预备。”
这是个合理的要求,荀贞点了点头,同意了程嘉的这个要求。
待到程嘉离开后,荀贞露出笑容。
荀攸问之,他不回答,心中想道:“刘备不足忧惧。”
从与刘备结识到现在,也有好几年了,荀贞对刘备的态度,有一个心路上的转变。
最开始,他忌惮刘备,想杀掉刘备。
后来,通过与刘备的深入接触,他觉得刘备虽然值得重视,有过人之处,如坚韧不拔的性格,如宽厚信义、能够得人等等,但同时他慢慢地地发现刘备也有很多的缺陷。
刘备的缺陷有不少,如不知兵,刘备此前没有接触过战争,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兵法,因此在军事上,刘备并没有出众的才能,又如在内政上,刘备之前只是一个地方上的“轻侠头领”,不好听点说,一个小小的“黑社会头目”罢了,没有出仕过,没有任过吏职,所以在内政上他也没有很出众的的内政才能,又如限於出身,刘备虽然得到了不少美名,在赵郡和他现为守令的武安县都颇获美名,可这份美名更多的只是限於民间,对真正的世家大族子弟而言之,现在的刘备还不入他们的眼中,他们虽然会夸赞刘备,但却绝对不会投靠刘备。
因为发现了刘备的这些缺陷,对比己身,荀贞认为他对自己构不成威胁,至少现阶段他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威胁,所以渐渐地也就熄了杀刘备之心。
再到现在,一个“灭赵”之事居然就能令将来的枭雄刘备恍惚失态,险些被门槛绊倒,这更是让荀贞不复再有“忧惧”刘备之念了。
换句话说,在褪去了后世所知闻的“刘备光环”之后,荀贞现在看到的刘备是一个活生生的年轻时代的刘备,不再是后世书中看到的那个成熟后的枭雄刘备。
荀贞对刘备态度变化的这个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自居其下、忌而用之、隐高一头。
这是荀贞自信渐强的一个表现。
他也有资本自信,他的这个变化也是正常的。
从早年的斗食亭长到而今的二千石太守,他经历过了这么多的事情,眼界、心胸都不知比以前开阔了多少,他要是再没这点自信,再没这点变化才是不正常的。
至此,诛赵的诸项准备已经有了八分了。
接下来就是让准备更充足,进一步搜集赵氏的罪证,现在所得之罪证虽然已足以灭掉邺县赵氏大半门了,但证据这种东西当然是越多越好,同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荀贞现在也说不好。
他只希望这个“时机”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最好是在“董卓入京”之前。
如果太早,那么他可能就得要在江湖上逃亡好几年,如果太晚,可能就收不到“天下震动”的奇效,而如果能刚好在“今天子崩”之前把这件事给办了,则应该是正当其时。
只是今天子何时会崩?荀贞只知道应该是过不了太久了,只是具体的时间他却不知道。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时刻暗中关注京都的局势,结合他后世之所知,以希望能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今天子崩的时间。
为了能及时地做出判断,荀贞一面与袁绍、何顒等勤加通信,一面密令荀攸,叫他选了几个人,去洛阳收集情报。